6 月 13 日,在蔡英文總統在上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國發會委員會議通過「亞洲矽谷推動方案」,企圖將台灣打造成亞洲創新人才的舞台,成為創新創業的典範,實現「數位國家、智慧島嶼」的願景。我身為在台灣創業近十年的中小企業主,同時是蔡英文總統的堅定支持者,對這個理應嘉惠我們的計劃,仍然感到相當的不同意與憤怒,在這理分享我的看法,並強烈要求政府應該重新檢視與調整這項計劃。整個計劃中有四大項目,在環境優化與國際鏈結的兩個方面,主要都是台灣最缺乏的法規鬆綁與行政效率提昇的重要議題,這兩個項目不論是不是亞洲矽谷計劃,身為專注科技創新發展的台灣,不需要依附任何計劃或增加預算,馬上就要進行改革並應該定期追蹤成效。但計劃中最大的問題,反而是準備加碼預算投資桃園,並認為只要投資這些基礎設施,就可以讓桃園成為亞洲的矽谷。但誠如陳添枝主委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許毓仁質詢中所承認,在計劃執行後,不敢保證「資金、市場、技術、人才」能夠到位,那這計劃準備花預算在做什麼?
為了創新創業與 IoT ,我們已經做了多少園區?
經建會計劃在桃園三個地方大興土木 ,第一個計劃於桃園捷運 A19 站旁約 8 公頃土地,設置亞洲創新研發人才交流中心。如果經建會真的有研究過美國矽谷近十年的發展,就會發現,整個矽谷近年來的新創公司,漸漸的都往舊金山市中心移動,因為現在的新創公司不需要有廠房,新創公司員工年齡大約在三十歲上下,需要的是更便捷的生活、更多樣性的下班娛樂與餐聽,還有產業群聚所帶來的交流與人材的聚集。不要說桃園了,在台北,南港軟體園區發展了快二十年,雖然有很多大企業願意搬到那裡,但一到了晚上就變成了一座空城,外國人創業家不只是工程師,來台灣應該要把他們擺在台灣最適合交流與生活的地方,在台灣最能吸引海外人才的選擇只有在台北市中心,人才交流中心應該跟著人走。台灣政府長久以來的陋習,就是政府習慣視土木建築為政績,卻沒有想過這些投資是不是必需,所以往往到後來無論什麼計劃,要提昇什麼樣的產業,最後主要預算都進了建商口袋,興的卻不是產業的利,往往硬體蓋好了,中間的軟體沒有預算了,或是蓋了三年房子遲遲無法驗收,所有計劃全部跟著延宕,時間過了,機會也過了。就算真的要在桃園設立這些據點,也應該用現成的資源立刻進行,這次計劃所需的空間在花博園區想過一陣子,花了一點錢,覺得不妥,又發現空總有塊地,花錢大興土木整修出一個空總創意基地,還不知道有沒有成效,現在又要計劃到桃園再蓋房子了,花三年蓋好後,就一定合用嗎?為什麼不把預算直接做對台灣新創團隊有立即效益的事?
除了蓋房子,50億新台幣可以怎麼用?
舉文建會南北兩座流行音樂中心為例子,在 2002 年開始規劃,南北合計預算近一百億台幣,到 2016 年的今天,兩座樓都還未完工,台灣流行音樂的產業早就失去了華人流行音樂的領導地位了,再過兩年,樓也許蓋好了,但未來來這裡開演唱會的華人歌手,可能都會來自中國了,這些遲來的投資還有當初的價值嗎?政府始終不瞭解軟體比硬體重要,把蓋房子的一百億投資在台灣人才的培育與產業發展的需求上,就算沒有百分百成功,也真正的把資源直接投在該流行音樂產業上,而不都是圖了營造商和賣水泥的公司的利。假設我們政府五年有五十億台幣可以投資新創公司,我們拿其中的三十億出來,找台灣成形的創業團隊,一家投資三百萬做為天使基金,就可以投資一千家。從這一千家中找出有國際競爭力的前兩百家,各再給一千萬做為 A 輪投資,也只要再花二十億。這個過程中,我們能慢慢培養出不錯的團隊,優良的國際團隊只要願意進駐台灣,有潛力,同樣能放在被投資的名單中,而台灣創業圈最缺的天使與 A 輪投資,就可以很快的透過政府的力量補足,不用等多久,這些團隊將會漸漸冒出頭,台灣的股票市場就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成為台灣未來產業的主要動能。
五十億能蓋多大的建築?又,五年內蓋的完嗎?我們買基金的時候都會注意有多少比例的錢進了基金管理者手上,又有多少錢真的實際去投資,政府做計劃的規劃也一樣,要注意真正投資在這些產業的實際費用比例。
除了蓋房子的錯誤想法外,計劃也想要在桃園投資智慧城市,建構 IoT 試驗場域。這幾年全台灣各大都市,只要拿的到中央政府的補助,到處在亂花錢做智慧城市的試驗,而這些試驗,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長期的資源與經費,然後又沒有完整的商業模式能支持,最後就是放煙火式的投資,錢也一下就花掉了。這一陣子,許多國外大廠商積極邀請各都市長到海外參觀,遊說使用該公司設計之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依財訊雜誌 504 期的報導:「全台瘋思科 桃園高規格搶親」,桃園計劃將智慧城市計劃交由思科來執行,但如果是這樣的決策和亞洲矽谷計劃連結在一起,更顯出這計劃的荒謬。寫得出的標案規格,根本不需要政府出錢、出地來實驗
因為智慧城市不是一個買回來裝上去就可以執行的系統,整個系統需要依據各個城市的不同與特性來做規劃,台灣 ICT 的技術絕對不差,但是需要產業昇級的機會。我們可以製造各式的硬體與網通設備,我們也可以開發每一個系統需要的軟體與應用,但我們沒辦把他組合成一個智慧城市的完整可以被行銷的完整解決方案。台灣品牌沒有辦法站在舞台上面,因為連我們的政府都覺得,如果我們的智慧城市可以和美國這些大公司一起合作,一定能大成功。但最後出了名、賺了錢的都是這些大公司,台灣廠商在背後殷實的提供產品與服務,卻始終不被政府高官所青睞。這樣的執行方法,和「亞洲矽谷」計劃裡所謂的建立台灣自主的產業與發展,完全背道而馳。在計劃裡主張建構的智慧城市與 IoT 試驗場域,不應該在計劃的當下設計該執行什麼樣的應用服務,因為所有寫得進計劃書,做得出標案規格書的服務,要不早就成熟,要不早就沒有未來,根本不需要政府出錢被試驗。「亞洲矽谷」理應開放計劃,將預算切成相當多的大、中、小型預算,由參與亞洲矽谷計劃的國內外新創團隊來提案,在試驗場域中實驗他們的產品與服務,才能真正造福產業,讓這些產業在台灣做出成功案例,銷往全世界。
如果說「核一廠重啟與否」是環保團體給新政府的一個測驗,用來測驗非核家園與核能安全能不能因為電力需求而妥協。那「亞洲矽谷推動方案的規劃」則是新政府的另一次小考,要測驗新政府在規劃這樣的計劃時,只是呼喊口號亂花錢,還是真的能發現問題其實不在花錢。政府自己,鬆綁法規和增加行政效率不用多花錢,就能夠真的對產業有利。產業聚落絕對不是靠規劃而來的,而是靠孵育而成,亞洲矽谷的方案必需重新檢視與調整,把資源重新分配,不要投資在硬體,把錢真正投在產業中,給中小企業機會成長茁壯的機會,才是全民之福。
作者/邱繼弘
文章來源: 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