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 / 葉佰蒼
現在國人有許多機會出國旅遊,不過到了別的地方,除了血拼購物之外,你會如何觀察當地的風土民情呢?
在網路上發現當初美國在1959年製作的Taiwan – The Face of Free China的彩色影像紀錄,如今看來就像是時空旅遊一般,讓我們回到民國48年的時代,看看當時的台灣人怎麼生活吧?
你可以試著觀察當時的民眾穿著、交通工具、婚喪習俗、還有街道建築等,透過不同的面向可以比較昔日與今日的差別和進步。
「八旗軍」後裔富察從台灣走訪大陸時,被中共以「陰謀分裂國家」罪名,拘捕,判刑三年。據媒體傳聞他被判刑的理由,是他主編「八旗文化」,批評中國的歷史寫作,經常以「漢族」為中心,不顧其它民族,當然不把創立「大清帝國」的滿族視為歷史主流之一。 作者顧某少年時修「中國通史」,遇過一位老師,北京輔仁大學畢業的。好幾次他若有所思的告訴底下「昏昏欲睡」的學生說:不要再說「腐敗的滿清」,中國有現在的版圖,都要靠滿洲人,腐敗了嗎?只靠漢族,中國的疆域就會是明朝時那麼大 ! 長大以後,才明白歷史老師為了「教育」,實在冒了極大風險!多年前的老師若移轉到今日大陸,料想他也不敢說「滿清不腐敗」,富察氏的遭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 武昌起義,順應時勢,各方勢力創立「五族共和」的中華民國( 國旗是五條平行顏色代狀,你看過嗎?),宣統皇帝溥儀退位,中華民國政府和清朝宗室簽訂協定:遜帝可以繼續留在紫禁城以及享有其它優渥條件。1924年西北軍馮玉祥在北京兵孌,推翻直系北洋政府,把溥儀趕出紫禁城,奪取清宮珍寶。溥儀出走天津租界和遺老們共謀在滿州祖先之土「復國」。這段歷史可參考一本好書「(中華)民國乃敵國也」。 日本軍閥對滿州垂涎已久,九一八事變後,幫助遺老復國,成立「滿州國」,日本軍閥更要溥儀弟溥杰娶日本皇室近親之女,算是看準溥儀無後,溥杰的後代是半個日本人,可以藉著「皇位繼承法」,學習歐陸封建歷史,使日本、滿州能夠親密合體,算是日本軍閥當年併吞滿州陽謀的第一步。 事實上,對滿州有野心當然不只日本,蘇聯也是另一列強。蘇聯史太林對滿州的策略是用日軍對滿州的進逼,透過中共,激發中國的民族主義,來消減關東軍在東線對蘇聯的壓力。史太林最終的目的是要在滿州成立一個「紅色中國」。史太林是「兩中」的始作俑者,而且始終如一。 1949年4月共軍渡江,南京危殆,國民黨政府遷移廣州,所有外交使館都跟著美國使館按兵不動,準備承認中共,唯一跟著國民政府南下廣州的是蘇聯大使館。看來1945年蔣經國、宋子文赴俄談國民黨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有效果的,其中或許有許多外人不得與聞的秘密。這也為甚麼毛澤東對滿州的動向非常敏感,建國後中共清算反黨「東北王」的高饒事件,是有歷史和現實政治原因。 所以你若是愛新覺羅的子孫,遙想祖宗的豐功偉績,以及列強下的陰謀政治,一定另有所思,他們心中的歷史一定大大不同於漢人,不論是國民黨或共產黨的。說人家是「陰謀分裂國家」正坐實了自己是「漢族沙文主義」!中共除了「沙文主義」不會有其它政治道德的考量。他們以「沙文主義」奪得政權,也會以「沙文主義」生存下去。 要了解中國現代史必需跳脫「炎黃子孫中國人」意識形態的限制,才不會因「毛澤東思想」,而得出「共產主義」是中國現代史的必然命運。有歷史學家認為共產黨能席卷中國大陸,是對日鬪爭的時光裏,他們逐漸掌控「民族主義」的大旗,掌旗的是毛澤東,不是馬克斯、列寧。所以習主席要共產黨員「莫忘初衷」,到底是不要忘了誰?忘了甚麼?大家都知道原始馬克斯主義最忌諱「拿破崙主義」和沙文主義的。 有學者認為可以把中共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分隔起來,—— 可能嗎?一億人口是共產黨黨員,另外十三億,經年累月受黨的意識形態的清洗,沒有競爭的對手,「有哪樣的政府就有哪樣人民」,自然會得出如此悲觀宿命的結論。要改變一個現代極權國家,只靠內部力量修正和革新的力量是很不太可能。需要靠外部來的衝擊才有變革的可能。 另一種可能是毛澤東主席所說「中國歷史的動力定律」為真:中國的新皇朝只要保持建國初期三十年的安定,就會有二百五十年的宿命。屈指一算,二百五十年也快過了一半,你我多一點宏觀性歷史的耐心也無妨。 有現代的學者認為:知識的發現和發展是難以預測的,而且知識必然會對人類社會有極大的衝擊。古典「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說法,王寇之間要看哪種社會有更大的潛能去發現或發展知識?哪種社會會有較大的彈性,經得起新知識對社會的衝擊?大家都可等著看,—— 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事實是看到明顯的「流變」,當然不需要再等待一百餘年 ! 作者: 顧憲同
幾年前,若說美國民主黨不再是政治主流?你若居住在美國西海岸或東北角諸州,你一定會被視為是「怪物」、反動派、民兵組織、….. 甚至KKK白人至上主義者 ! 怎麼略識之無的南方白人,加上和南方浸信會( Southern Baptist )所見略同的政治勢力和意識形態的一夥人,能夠從「深南」諸州( Deep South ),藉著樂讀「聖經」,循規蹈矩,就能夠從南方諸州越過俄亥俄河,到達五大湖畔,莫非是政治生態丕變的歷史大事! 怪物至極的當然是川普!2016 年大選,克林頓夫人敗給川普,民主黨驚嚇之餘更搞不清楚原因?How did it happen ? —— 但是選擧人票雖輸了,差堪安慰的是支持民主黨的全體選民票數,仍然多過共和黨。2020年民主黨收復江山,更證明川普黨的(第一次)勝利,只是一時的逆流,民主黨的意識形態,仍然是美國政治文化的主流。 2024年大選,川普第二次獲勝,這次不僅贏得選舉人票,而且全體選民票總數共和黨也多過民主黨,並且在國會兩院取得多數,這到底是美國政治「一葉知秋」,還是「春江水暖鴨先知」? 川普總統再上任,前兩、三個月的施政,用民主黨的觀點,當然是「動搖國本」、「天怒人怨」。民主黨的黨工一定很想念,多年前甘迺迪和尼克森熱鬪的那一場大選,民主黨籍芝加哥市長,可以令過世的市民起來投票,使得民主黨能囊括關鍵的伊里諾州選舉人票,因而使甘迺廸贏得那場大選 ! 川普總統的施政和對外政策,是不是「動搖國本」、「天怒人怨」不是民主黨人士說了算。新近的民調,川普總統全美有 53%的支持率:在像美國政黨政治成熟的國度,壁壘分明,53%的支特度, 實質上可算是多數。那麼從二次大戰後,被視為美國政治圭臬的「泛民主黨」的意識形態,是不是慢慢退潮,不再是主流 ? 這裏所指的「泛民主黨意識形態」是指甚多意識的組合:(民權)的平等主義、凱因斯主義福利分配的大政府、用低利率通膨刺激經濟、種族混合的移民政策、世界一體的全球主義;延伸到文化的認同:Diversity、Equality、Inclusion多元、平等、包容 ( DEI ),甚至進步的個人不只可以性別的自我認同,甚至可以有「跨性別」的多重自由,所謂「個人身份」的機動選擇。 這類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立場,加上學院、媒體的鼓吹,事實上是影響美國內外政策的主要力量,達近八十年之久。八十年來的主流,陳義甚高,甚至被譽為「普世價值」,卻使得美國國力日漸衰敗。這也為甚麽美國右派「保守力量」能夠興起的主因。美國要「再度偉大」,當然要先評擊和修正「泛民主黨的意識形態」。 […]
美國「封閉式初選」 一般而言,大多數美國政黨初選都是由政黨內部自行決定,換言之,選舉權集中在某些少數黨員代表身上,這是一種「封閉式」的初選制度。因此,因為相對較少的選民參與提名人選,而這些非搖擺州的選區或州往往明顯傾向某個政黨,因此贏得初選的候選人在大選中幾乎篤定勝出。根據 Unite America 組織統計:在 2020 年,全美僅有 10% 符合資格之選民參與了初選,而這些初選實際上決定了超過 83% 的國會席次,換言之,美國選舉其實高度缺乏競爭性(僅有15%有競爭性)。 對於這種「封閉式初選」的支持者而言:除了說非黨員的「惡意投票」(sabotage)是個嚴重問題,讓非黨派的人來決定政黨推派的人選,也可能會造成政黨推出不符合政黨理念、精神的候選人。如果選民想參與初選,他們完全可以登記加入與自身理念最接近的政黨,因為,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大多數獨立選民其實傾向於共和黨或民主黨的一方。 反對者認為:事實上,超過50%的年輕選民(特別是千禧時代之後)是獨立選民。而全美國仍然有16個州採取完全性、部分性封閉式初選。這些獨立選民並沒有機會沒有機會參與初選投票。另外,封閉式初選也帶來極化問題,雖然選民本身被認為就在自我分類,並自行趨向兩極化,但政黨初選也強化這樣的「極化」。當各州將獨立選民排除在外時,初選變得越來越封閉,會讓產生的候選人不具有全體的代表性,因為能夠參與初選的選民數量逐漸減少。 另外,這些反對者認為:「開放式初選制度」下競選的候選人,不再必須完全服從政黨議程,與那些需要在政黨初選中競爭的候選人相比,他們的自由度更高。他們可以完全回應選民的需求和關注的議題,這些制度產出的政治人物會更具代表性。由於競爭性更大,也能選出更溫和的候選人,這也有助於跨黨派的合作。 造成初選缺乏競爭性的其他原因與解方 政治學者普遍認為:美國初選大多缺乏競爭性,主要有以下兩個主要原因:「選區劃分不公」與 「選民地理性的自我分類」。 選區劃分不公 選區劃分不公,也就是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政黨透過技術性、不公平的方式操縱選舉,透過重新劃分選區以極大化其獲勝席次。常見的方法有兩種: 選民地理性的自我分類 由於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多種結構性因素,傾向左派或右派的族群經常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不同的地理區域。例如:民主黨選民偏好都市,共和黨選民則較集中於鄉村地區。這種現象即使不是人為干預,但也會消減選區內的競爭性。 為有效解決上述兩個問題,政治學界提出兩種不同相對應的解方 第一種:「獨立選區劃分委員會」將劃分選區的權力從政治人物手中移交給一個獨立委員會,讓該委員會出不偏袒任何政黨且具競爭性的選區劃分。事實上,美國已有六個州,授權獨立選區重劃委員會負責國會選區的劃分,且無需州立法機關批准。 第二種:「開放式初選」:所有不分黨派候選人一起競爭,讓選民在初選中有更廣泛的選擇,也提高競爭性。同時,加上即時決選投票(Instant Runoff Voting)機制讓選民能按照偏好對候選人進行排名,鼓勵候選人爭取選民的第二與第三選擇,進一步強化競爭。 作者:鄭宇宸
近日美國、以色列和伊朗扶植的衛星組織再次發生武裝衝突,美國針對葉門「青年運動」發動大規模空襲,而以色列在「哈馬斯」無意積極釋放人質,於是停火協議到期之際,大舉空襲加薩的「哈馬斯」據點;葉門「青年運動」隨即對美國海軍航艦發射飛彈反擊,並且對以色列發射多枚長程飛彈,目前衝突仍然在持續白熱化。 美國對葉門「青年運動」採取更猛烈的攻擊,不僅是因為「青年運動」對於紅海航運的無差別攻擊造成國際航運受阻所衍生的經濟影響,也在於打擊背後操縱「青年運動」的伊朗。伊朗以「抵抗軸心」名義扶持的「真主黨」、「青年運動」、「哈馬斯」、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組織及敘利亞的阿塞德政權,在「哈馬斯」於2023年10月7日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恐攻之後,伊朗鼓動其他「抵抗軸心」策應「哈馬斯」,結果遭到以色列反擊,不僅「哈馬斯」、「真主黨」被重創,敘利亞的阿塞德政權更遭到反對派推翻,目前僅剩葉門「青年運動」仍然在持續攻擊。 伊朗扶持「抵抗軸心」的用意,是要在避免和美國、以色列正面衝突的情況之下,以「代理人戰爭」消耗美國、以色列的意志,進而達到在中東擴張勢力和發展核武的地緣政治企圖,然而隨著前述「抵抗軸心」組織的一一敗陣,使得伊朗不得不公開站出來和美國、以色列正面對抗,揚言要退出以限制伊朗核能發展為目的的核協議,暗示將發展核武,這讓以色列更加速準備大規模空襲伊朗核子設施,伊朗、以色列的衝突隨時可能轉變為熱戰。 至於美國,原本對於以色列和伊朗衝突持慎重態度的拜登政府被川普政府取代之後,川普政府對於伊朗則是採取更為強硬的政策,並且和以色列進行更為密切的協調,以對抗伊朗和「抵抗軸心」,在可見的未來,美以和伊朗的正面衝突、甚至爆發區域性戰爭並非不可想像的情境。 對於台灣而言,美以和伊朗衝突白熱化並非遙遠的國際新聞,這場衝突除了影響油價、國際航運之外,是否有可能嚴重干擾美國原本把注意力和軍力佈署在亞洲的戰略,讓中國有混水摸魚的可趁之機?這些變數值得包括台灣在內的國際社會持續關注,並作好未雨綢繆的準備。 作者: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