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術中人有轉換領域的打算,卻擔心能不能成功。Nature 期刊的欄位 career feature
刊出文章《怎麼能成功轉換研究領域(How to switch research fields
successfully)》,請到幾位學者分享經驗,有些值得參考之處。
紐西蘭的 Vinod Suresh 是奧克蘭大學的教授,從事農場動物的微生物研究。他表示轉換領域會面臨困難,不只需要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還需要「社交支持」。
像是他當初為了增加經驗,曾經轉換領域操作細胞培養,實驗失敗時,從同儕得到很多幫助。一個人換到新領域以後,必需建立新的關係網絡。像他這類內向的人,也能藉由尋找共通的知識興趣,讓自己融入新的網絡。
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大部分工作都涉及人的互動,換領域不只是換工作,也是換一批人打交道。一旦轉換領域重新開始,如果無法認識新的人,加入新的人際交流圈,恐怕很難混下去。
荷蘭的 Patricia Dankers 是埃因霍溫理工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教授。她以化學入行,後來投入生醫材料。為了達到目的,她讀了兩個博士。
她認為轉換領域的人,必需是熱愛學習的人。跨越領域時會面臨障礙,不愛學習的人很難克服。一開始可以由小事開始,先做點小計畫試試,再決定要不要繼續轉換。
她覺得最重要的是,假如想轉換領域,不該是完全的新人!不用像她再讀一個博士,但是必需在原本的領域建立過核心專業,轉換到新領域後,能利用水準足夠的舊知識解決問題。
她擔憂,現在的科學計畫過於強調跨學科訓練,恐怕會養出一大堆看似夠廣的人,可是缺乏專業深度,不能解決困難的問題。
她認為要先在一個領域達到相當水準,再真正轉換到另一個領域,這確實是不少人的成功之道。然而,實際上也有許多轉換領域很順利的人,發展軌跡似乎不是如此。
一個人到底該在什麼階段轉換領域,我覺得是大問題,讀者們有興趣可以多加思考。
葡萄牙的 Henrique Leit~ao
是里斯本大學的教授,他是理論物理學博士,後來投入科學史。他表示想轉換領域,需要能力,可以先試試自己的斤兩。如果決定跨越領域,一定會受到質疑,做出成果就好。
鑽研科學史的學者,本行是人文或是科學都有。假如可以再來一次,他還是會先成為科學博士,因為這有助於他理解科學邏輯,更容易解讀古代數學文本,滿足科學史的工作需求;而這也是跨領域訓練的價值。
他的說法類似前面的 Patricia Dankers:一個人先有一個專業,有助於到另一片疆域開疆拓土,對抗新天地的妖魔鬼怪。
作者: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