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社交支持?熱愛學習!如何成功轉換領域?

  • 生活
  • 評論

許多學術中人有轉換領域的打算,卻擔心能不能成功。Nature 期刊的欄位 career feature 
刊出文章《怎麼能成功轉換研究領域(How to switch research fields 
successfully)》,請到幾位學者分享經驗,有些值得參考之處。

紐西蘭的 Vinod Suresh 是奧克蘭大學的教授,從事農場動物的微生物研究。他表示轉換領域會面臨困難,不只需要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還需要「社交支持」。

像是他當初為了增加經驗,曾經轉換領域操作細胞培養,實驗失敗時,從同儕得到很多幫助。一個人換到新領域以後,必需建立新的關係網絡。像他這類內向的人,也能藉由尋找共通的知識興趣,讓自己融入新的網絡。

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大部分工作都涉及人的互動,換領域不只是換工作,也是換一批人打交道。一旦轉換領域重新開始,如果無法認識新的人,加入新的人際交流圈,恐怕很難混下去。

荷蘭的 Patricia Dankers 是埃因霍溫理工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教授。她以化學入行,後來投入生醫材料。為了達到目的,她讀了兩個博士。

她認為轉換領域的人,必需是熱愛學習的人。跨越領域時會面臨障礙,不愛學習的人很難克服。一開始可以由小事開始,先做點小計畫試試,再決定要不要繼續轉換。

她覺得最重要的是,假如想轉換領域,不該是完全的新人!不用像她再讀一個博士,但是必需在原本的領域建立過核心專業,轉換到新領域後,能利用水準足夠的舊知識解決問題。

她擔憂,現在的科學計畫過於強調跨學科訓練,恐怕會養出一大堆看似夠廣的人,可是缺乏專業深度,不能解決困難的問題。

她認為要先在一個領域達到相當水準,再真正轉換到另一個領域,這確實是不少人的成功之道。然而,實際上也有許多轉換領域很順利的人,發展軌跡似乎不是如此。

一個人到底該在什麼階段轉換領域,我覺得是大問題,讀者們有興趣可以多加思考。

葡萄牙的 Henrique Leit~ao 
是里斯本大學的教授,他是理論物理學博士,後來投入科學史。他表示想轉換領域,需要能力,可以先試試自己的斤兩。如果決定跨越領域,一定會受到質疑,做出成果就好。

鑽研科學史的學者,本行是人文或是科學都有。假如可以再來一次,他還是會先成為科學博士,因為這有助於他理解科學邏輯,更容易解讀古代數學文本,滿足科學史的工作需求;而這也是跨領域訓練的價值。

他的說法類似前面的 Patricia Dankers:一個人先有一個專業,有助於到另一片疆域開疆拓土,對抗新天地的妖魔鬼怪。

作者:寒波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2023-11-06 寒波

Post navigation

不談治理只談分贓的藍白合何時才可落幕? → ← 日本或德國模式的初選辦法

Related Posts

After the Failed Recall: An Open Letter to President Lai and Fellow Supporters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mass recall campaign, President Lai’s approval rating has reached its lowest point. On one side, tariff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Executive Yu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

黃士修在核三延役辯論的小丑表現必遭輿論反噬

當筆者聚精會神地關注在核三延役公投的相關電視辯論中,第三場尤為讓本人失望,辯論本應是一場以能源政策、成本效益與國安風險為核心的專業對話,卻在火藥味十足的交鋒中,逐漸偏離技術討論的主軸。正方代表黃士修,以強烈批判與情緒化言辭直指反核團體與反方辯手過往行動,試圖以高張力的語言塑造核能必要性的正當性。然而,這種高攻擊性的作秀、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風格,不僅在場上引起反方的回擊,也在輿論場外引發對其專業性與立場中立性的質疑,反而可能削弱核能延役的社會說服力。 細看黃士修將重啟核三的論據,集中在四大層面:降低發電成本、改善台電財務結構、維持產業競爭力,以及提升國防韌性。他以數據指出,核三每年可供應約600億度電,節省成本約600億元,足以全民普發現金或投入再生能源發展,筆者心裡納悶:核三延役與普發現金有何邏輯關係?黃又同時將核能與國家安全相連結,強調台灣天然氣儲量僅能支撐十天,在面臨能源封鎖風險時,核電是戰略性的「壓艙石」。在國際層面,黃援引歐盟將核能列為綠色能源,以及Google、微軟等跨國企業要求供應鏈達成「全天候無碳電力」的案例,形塑核能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 反方代表甘崇緯讓筆者舒服很多,其則多強調目前台灣並不存在立即性的缺電危機,自核三、二號機停機以來,97%的時間備轉容量率維持10%以上,即便尖峰時段也有6.2%的安全水位。他主張透過節能與再生能源發展,可完全取代核三的發電量,並指出核三廠位於恆春斷層帶、設備已屆老化期,延役成本高達2,500至3,900億元,卻仍存在地震與系統性事故風險。甘進一步批評核三屬於第二代反應爐,不符合歐盟核能永續條件,台灣應將資源投入低風險的再生能源與新型核能技術。 當然,辯論後的輿論場才是重點,對雙方評價呈現兩極化。支持者認為黃士修善於以數據與國際趨勢支撐論點,將核電議題提升至國安與國際競爭層面。然而,不少觀察者批評他在辯論中頻頻攻擊反方過往經歷、質疑個人立場,甚至將討論引向反核團體的「政治動機」,使辯論氛圍從理性討論滑向情緒對立。相較之下,甘崇緯的表現雖缺乏媒體吸睛度,但語調平和、聚焦技術風險與政策可行性,更容易獲得中立觀眾的認同。黃士修長期以來被視為挺核派中最具聲量的代表人物,但也因鮮明的政治立場、社群攻防習慣與「戰鬥型」發言風格,被部分輿論視為過於極端。 在本場辯論中,黃對反方的個人批評與情緒化言辭,雖凝聚了既有支持群體,卻在中立與搖擺觀眾間引發反感。一些評論指出,黃士修在專業背景上缺乏核能工程、能源經濟的正規學術訓練,更多依靠民間科普社群的經驗累積,雖有助普及知識,卻不足以應對政策層面的全面質詢。當專業論述與政治動員混雜,核能延役的社會說服力便容易受到折損。事實上,核三延役公投的討論,理應圍繞在能源結構、成本效益與風險管理等專業面向。然而,當辯論者的政治傾向過於鮮明、語言過於尖銳,討論便可能淪為立場動員與意識形態對抗。 無奈黃士修的策略雖在支持者間引發共鳴,但在公共溝通上,卻可能讓核能議題被貼上特定政治標籤,降低跨立場對話的可能性。對於關心台灣能源未來的公民而言,這場辯論的啟示是——專業與中立性不只是加分條件,而是政策溝通能否跨越立場分歧的關鍵基礎。國內擁核也可以可謂人才濟濟,但為何每次都需要黃士修來扮演小丑? 作者:林士清

普發現金好嗎?

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日接受立委林岱樺質詢時,定調普發全民一萬元,並說努力配合於9月前發送,但他也說10月底前發放完畢有困難。但無論如何,普發一萬元政策已經成為定局。往好處看,一萬元政策有助於紓解民眾的經濟壓力,但卓榮泰的說法在台派同溫層也掀起分歧。 仔細分析,藍白兩黨發出的「普發一萬元」無疑是買票政策,尤其藍白口中喊「還稅於民」淪於民粹口號,真正的「還稅於民」是讓繳更多稅的人拿回更多錢,而非讓沒繳稅的人也能共享1萬元的成果。因此「普發一萬元」政策能在全民發酵,並非「還稅於民」有多正確,而是有太多台灣人需要這一萬元,所以這是典型的買票政策。 在726大罷免以前,台派以及綠營民眾普遍反對「普發一萬元」,因為黨團與院會主張是違憲立法,不應順應藍白「買票」。後來選舉結果出爐,罷免方輸得一敗塗地後,執政黨因形勢逆轉,決定發放普發現金政策。但行政院一時改變政策,卻引發部分支持者的不滿。 面對普發現金,台派支持者分為兩方,一方對普發現金政策樂觀其成,但也有支持者認為,普發現金政策是違憲立法,且需舉債留子孫,希望行政院表達「合憲後即發放」的態度。前者是看中經濟利益的民眾,後者是先前為民進黨政策辯護的義勇軍與罷團人士,如何接住兩者,考驗府院的溝通能力。 行政院決定普發現金,無疑是讓先前辯護政策的義勇軍感受背叛的感覺,畢竟他們不是拿錢執行任務的網軍,而是有價值觀的活人,府院黨該對內部做好更仔細地安撫,否則這些熱情群眾的力量,恐怕會反噬在執政團隊身上,不可不防。 就我而言,普發一萬元政策無疑是顆糖果,無助於產業轉型,應對關稅政策危機,純粹是施以小恩小惠的買票政策,尤其還稅於民的說法更是毫無正當性。但回到現實而言,普發一萬元是不分藍綠民眾都贊同的政策,考量近日中南部受災嚴重,執政黨難有拒絕的底氣,只能說除非有更大的「糖果」,否則普發現金就是最好的解答。 作者/粥董

從反核到挺核:核能議題全面政治化或民粹化?

近年來,台灣的核能存廢問題不再只是能源技術與安全的專業辯論,而是被推向政黨鬥爭與政治動員的沸點。特別是在即將舉行的「重啟核三」公投中,這種政治化趨勢更為鮮明。舉民眾黨黃國昌為例,其從2018年公投時的反核代表,轉而成為2025年挺核捍衛者,末費台灣核能技術竟不到十年就有突發性成長,是否又現令人詬病的「政治凌駕專業現象」。從客觀看,這不僅是個人立場的轉變,更反映了特定政治力量試圖藉核能議題牽動選民情緒、重塑政治版圖的意圖。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時,黃國昌在全國公投意見發表會上,站在反核方,主張核安風險不可低估,並認為台灣應透過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的提升逐步告別核電。當時,他的立場與民進黨所推動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相契合。 豈料,短短數年後,隨著他擁抱藍營業呈現態度大轉彎莫,非換了位置、換了立場就換了腦袋?面對核三廠延役公投,黃國昌卻轉而強調核能是穩定供電與減碳的關鍵方案,並批評執政黨能源政策失衡。然,此髮夾彎式的轉變很難單純解讀為其經過縝密研究核能議題,而是純粹「為政治而政治」,僅考量其政治定位轉型與吸納親藍選民的策略操作。尤其在藍營積極推動延役、主打供電危機的背景下,黃國昌的挺核論述,與在野陣營的攻勢幾乎形成呼應,這在政治操守上不容忽視。 綜觀近期台灣核能辯論之所以高度政治化,有以下原因。第一,能源轉型的時間壓力,再生能源推進遇到電網調度與儲能瓶頸,短期難以全面取代燃煤燃氣,讓反對方有空間以「缺電」和「漲價」為口號來製造恐慌。第二,即減碳壓力。2050淨零排放已成國際共識,核能因低碳特性被部分陣營包裝成「氣候救星」,政治人物常以部分低區空氣汙染一律導向火力發電,強化核能使用之正當性,進而將反核或綠能汙名化。第三,黨派對立深化,藍綠多年在核議題上形成對立敘事,核能成為選民識別政治立場的標籤,而非單純的能源選項。第四,特定媒體操作,以電價調高、跳電等事件,經媒體片段化與社群放大後,往往失去完整脈絡,不去思考媒體框架化公共議題之弊,盲從其敘事而非就事論事,應藉公民與政府合作來解決電網強化問題。在以上因素影響,核能辯論被切割成簡單的「支持」或「反對」,專業細節被邊緣化,政治動員成為核心。 總之,當核能議題被高度政治化的後果,將導致民粹指引專業意見,缺乏雙向有效溝通,高度情緒化背景無益於政策推行。核能關乎汙染、需綜合居民及專家意見,在完整揭露成本與風險後再做選擇。理想上,我們必須把核能從政治舞台的聚光燈下移開,回到數據、工程與長期規劃的檢驗,否則不論結果如何,皆不能犧牲台灣的能源安全、穩定與世代信任。 作者 / 風林火山

Recent Posts

After the Failed Recall: An Open Letter to President Lai and Fellow Supporters

After the Failed Recall: An Open Letter to President Lai and Fellow Supporters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mass recall campaign, President Lai’s approval rating has reached its lowest point. On one side, tariff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Executive Yu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

More Info
2014柯P模式重現?將使民眾黨再度偉大!

2014柯P模式重現?將使民眾黨再度偉大!

最近,台灣政壇最引人矚目焦點即是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宣布投入明年新北市長選舉,此一消息無疑震撼政壇,一方面象徵黃國昌時代完全到來,柯文哲徒留一抹遲暮;另一方面,也昭示藍白合進入挑戰期。      [...]

More Info
黃士修在核三延役辯論的小丑表現必遭輿論反噬

黃士修在核三延役辯論的小丑表現必遭輿論反噬

[...]

More Info
普發現金好嗎?

普發現金好嗎?

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日接受立委林岱樺質詢時,定調普發全民一萬元,並說努力配合於9月前發送,但他也說10月底前發放完畢有困難。但無論如何,普發一萬元政策已經成為定局。往好處看,一萬元政策有助於紓解民眾的經濟壓力,但卓榮泰的說法在台派同溫層也掀起分歧。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