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的核能存廢問題不再只是能源技術與安全的專業辯論,而是被推向政黨鬥爭與政治動員的沸點。特別是在即將舉行的「重啟核三」公投中,這種政治化趨勢更為鮮明。舉民眾黨黃國昌為例,其從2018年公投時的反核代表,轉而成為2025年挺核捍衛者,末費台灣核能技術竟不到十年就有突發性成長,是否又現令人詬病的「政治凌駕專業現象」。從客觀看,這不僅是個人立場的轉變,更反映了特定政治力量試圖藉核能議題牽動選民情緒、重塑政治版圖的意圖。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時,黃國昌在全國公投意見發表會上,站在反核方,主張核安風險不可低估,並認為台灣應透過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的提升逐步告別核電。當時,他的立場與民進黨所推動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相契合。
豈料,短短數年後,隨著他擁抱藍營業呈現態度大轉彎莫,非換了位置、換了立場就換了腦袋?面對核三廠延役公投,黃國昌卻轉而強調核能是穩定供電與減碳的關鍵方案,並批評執政黨能源政策失衡。然,此髮夾彎式的轉變很難單純解讀為其經過縝密研究核能議題,而是純粹「為政治而政治」,僅考量其政治定位轉型與吸納親藍選民的策略操作。尤其在藍營積極推動延役、主打供電危機的背景下,黃國昌的挺核論述,與在野陣營的攻勢幾乎形成呼應,這在政治操守上不容忽視。
綜觀近期台灣核能辯論之所以高度政治化,有以下原因。第一,能源轉型的時間壓力,再生能源推進遇到電網調度與儲能瓶頸,短期難以全面取代燃煤燃氣,讓反對方有空間以「缺電」和「漲價」為口號來製造恐慌。第二,即減碳壓力。2050淨零排放已成國際共識,核能因低碳特性被部分陣營包裝成「氣候救星」,政治人物常以部分低區空氣汙染一律導向火力發電,強化核能使用之正當性,進而將反核或綠能汙名化。第三,黨派對立深化,藍綠多年在核議題上形成對立敘事,核能成為選民識別政治立場的標籤,而非單純的能源選項。第四,特定媒體操作,以電價調高、跳電等事件,經媒體片段化與社群放大後,往往失去完整脈絡,不去思考媒體框架化公共議題之弊,盲從其敘事而非就事論事,應藉公民與政府合作來解決電網強化問題。在以上因素影響,核能辯論被切割成簡單的「支持」或「反對」,專業細節被邊緣化,政治動員成為核心。
總之,當核能議題被高度政治化的後果,將導致民粹指引專業意見,缺乏雙向有效溝通,高度情緒化背景無益於政策推行。核能關乎汙染、需綜合居民及專家意見,在完整揭露成本與風險後再做選擇。理想上,我們必須把核能從政治舞台的聚光燈下移開,回到數據、工程與長期規劃的檢驗,否則不論結果如何,皆不能犧牲台灣的能源安全、穩定與世代信任。
作者 / 風林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