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次級房貸危機、老牌雷曼兄弟投資公司以及無數西方大小銀行的倒閉,毫無節制的金融性衍生商品與人類的貪婪,導致了一場鋪天蓋地、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直至目前,全球景氣依然不見起色,就算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再怎麼對大家說景氣即將回溫,但我們依然只看到大公司、財團繼續累積資本,一般的資產階級則陷入資產持續縮水的危機,這一連串的全球不景氣問題,若深究下去還得考慮到2001年便逐漸走下坡的美國經濟…..。
正當人們對於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餘悸猶存,另一場經濟風暴卻早已形成,而我們正站在如薄冰般的經濟崩潰前沿。 在2016年10月,正當全球關注美國總統選舉情勢,一項由國際貨幣基金(IMF)所作的報告指出,全球的債務(包括政府債務、家庭與非金融行業債務)在2015已經達到152兆美金的歷史新高點,比2008-2009年經濟危機前還要高。但令人憂心的是,人們長期以來所期待的全球景氣回溫政策,預設了必須得廣泛進行「去槓桿化」(deleveraging)的作業,事實上,這項理論是一種所謂禁斷式的經濟療法,在開始去杠桿化的過程中,企業與家庭必須償還債務,這將使得經濟發展遲緩,畢竟為了還債,家庭會減少消費、企業也會減少投資,但這都是必經的過程,一旦能夠使得債務減少到可以控制的程度時,消費者與企業的花費將會回穩,而整體景氣也將會回溫。
但這項去杠桿化的政策顯然沒有實現,除了少數國家之外,許多國家的負債變得更多。全球債務規模,從上次經濟危機前的2007年的112兆美元,到2015年的152兆美元,去槓桿化政策不僅沒有奏效,政府、企業與家庭反而借了更多錢,槓桿的倍率也越來越高。以日本來說,日本的私人與政府債務是該國2015年GDP的4.16倍,其他國家可能更多。
這些不斷累積的高額負債不會自行打平,卻暗示著一場可能更大規模的經濟風暴的來襲。 2008年經濟危機的一項重要特徵就是,當時的經濟發展主要是建立在債務上,也就是說當時的公司與個人都透過借錢來投資消費,人們慣於操作極高的財務槓桿,但這種借錢來發展經濟的方式終究有極限。畢竟借的越多,債主、放款人就越可能因為擔心債務無法收回而退縮,進而損害了這種借錢來花的經濟發展模式,最終引發的就是眾所週知的次級房貸危機。儘管有些機構認為,當前世界性的高債務總額在如今的低利率時代,整體而言還是公司是可以支撐的住的情況,但這種樂觀的想法,正如2008年爆發經濟危機前一樣,大家都認為金融市場仍然能夠維持穩定而不至於引發經濟危機-但如今,有誰能保證如此高的全球債務不會一夕之間引爆另一次毀滅性的經濟崩潰?
不過,縱使是不是真的會爆發一場全面性的經濟崩潰還不能完全確定,但可以預警的是,我們很可能已經走在危機邊緣。甚至,作為當今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的中國,公司與家庭的負債已經超越2008年美國房市泡沫,而成為一顆不定時炸彈。去槓桿化政策的失敗、全球負債總額屢創新高,全球景氣能否回溫將會是一個極大的難題,有些經濟學家建議政府展開大規模基礎建設的投資,但這些投資又能為經濟帶來多少提升?更何況,大多數國家負債累累,要每年能夠拿出多少預算投資基礎建設都是問題。 面臨這樣一場全球性危機的逼近,考驗的將是全球政治領導人的智慧。去槓桿化的工程迫在眉睫,儘管一開始會對整體經濟帶來痛苦,但這將是擺脫經濟危機的少數方法之一,我們的選擇並不多。將近十年來,全球景氣持續低迷,台灣社會也因為2008年西方世界爆發的經濟危機,而經濟停滯至今,台灣必須提早警覺到全球經濟危機的警訊,並提前做好準備,這次的危機不僅來自中國,規模更將是全球性的衰退,而台灣社會對景氣回溫的期盼可能終究會撲了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