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轉] 美國大選採取選舉人團制的真實原因:奴隸制度妥協下的政治制度

  • 時事
  • 民意
  • 轉載

美國的「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於12月19日完成集會,順利選出川普作為美國第45任總統。此次選舉,落選的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的全國普選票數已經達到6584萬餘票,至於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則拿到6297萬餘票,希拉蕊在普選票超過川普280萬票。然而,由於美國在全國性的總統選舉採用獨特的「選舉人團」制度,使得川普取得304張選舉人團票,勝過希拉蕊的227票;剩下7張選舉人票則未按照他們的宣誓投給了其他候選人,是為「失信的選舉人」(faithless elector)。

這種在全國普選票(popular votes)的票數落後,卻在選舉人團票數領先的選舉結果,在美國選舉史上並非首例,在此之前還包括了1824年的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1876年的海斯(Rutherford Birchard Hayes)、1888年的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及2000年的小布希(George Walker Bush)及今年的川普。儘管美國國內歷年來已不少人倡議改革此制度,但至今仍未獲得全國性的共識。(註1)

圖片來源:想想論壇
圖片來源:想想論壇

目前的「選舉人團」制度以全國各州為單位,任何總統候選人只要在該州的普選票取得相對多數票,則該州的「選舉人票」(electoral votes)則全數歸給該總統候選人,是謂「贏者全拿」(winner-takes-all)。每州的「選舉人」(electors)由參議員和眾議員組成,此外再加上華盛頓特區的3張選舉人票,總共538票。

以往,關於美國政治的傳統教科書當中,通常將美國總統選舉的選舉人團制度的形成因素歸因於:制憲者考量到大州和小州之間的平衡。這的確是我們在美國制憲之初的憲法文件當中可以找到的因素。然而,真正確立此制度、卻較少被提及的關鍵因素,其實是制憲當時,基於南方州和北方州基於對奴隸人數納入計算的政治角力下的妥協產物。

美好的理由:大州和小州之間的平衡

在1787年批准的美國憲法當中,對於總統選舉產生方式的規定主要是在憲法第二條第二款所規定的各州選舉人的人數「應與各該州所當選派於國會之參議員與眾議員之總數相等」。關於選舉人的人數必須和該州參眾議員總人數相等的規定,用意在於鼓勵來自小州的總統候選人。然而,事實上,在美國政治史上的總統當選人當中,只有三位是來自於小州的——路易西安那州的泰勒(Zachary Taylor(link is external))、新罕布夏州的皮爾斯(Franklin Pierce(link is external))阿肯色州的柯林頓(Bill Clinton)。

此外,該條第三款規定:「選舉人應集合於本州,票選二人……。凡獲得選舉票最多,且該票數超過選舉人總數之半數者,當選為總統。」此項規定中,並沒有規定選舉人針對總統和副總統的投票必須分開投票,為日後憲法第十二條修正案埋下了潛在因子。

 

如果我們檢視「檯面上的文獻」,也就是美國建國初期的重要憲法文獻《聯邦黨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建國初期制憲者對於選舉人制度設計的原始考量,包括:以代議為基礎的共和政體優越論、大州和小州之間平衡的考量、對總統超然中立角色的期許。

首先,是認為共和政體(republic)優於民主政體(democracy)的理想。麥迪遜(James Madison(link is external))在《聯邦黨人文集》第10篇當中談到「黨派」的問題。他認為,只有在聯邦制度這樣的共和政體運作下,才有可能避免黨派鬥爭對美國產生的不良影響。他清楚看到,要完全消除一個國家內部的黨派衝突是不可能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控制黨派鬥爭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因此,麥迪遜區分了民主政體和共和政體兩種形式,前者就是直接民主,後者則是代議民主。

民主政體和共和政體的區別在於:「第一,後者的政府委託給由其餘公民選舉出來的少數公民;第二,後者所能管轄的公民人數較多,國土範圍也較大。」在他看來,民主政體不可能完全控制黨派之爭,唯有共和政體能夠適當地控制黨派之爭。主要原因就在於,美國是屬於廣土眾民的「大共和國」,即使有黨派之分,在這樣廣大的共和國當中,黨派之間的利益也能因此得到平衡,不會影響到全國的公共利益。

其次,是考量到大州和小州之間的平衡。在該文集第39篇當中,麥迪遜陳述了政府是基於不同權力來源的理論基礎:眾議院是基於人口,為全國性質;參議院是基於州,為聯邦性質。總統的產生就是基於人口和州、全國性質和聯邦性質之間的平衡。

第三,是基於對於總統職位超然中立的期許。在該文集第68篇當中,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清楚地指出在制憲時設計由選舉人選出總統的理由,在於希望避免總統角色因為受限於國會議員而涉入黨派之爭,或者受到賄賂,甚至受到國外勢力介入的影響。

這些檯面上的憲法文獻當中的說法,確實顯示出以往我們對於選舉人團制度設計來源的理解。

現實政黨競爭的產物:選舉人團的明確化

儘管美國建國先賢們起初對於總統產生方式抱持著建立「德行共和國」(republic of virtue)的目標(平衡州和人口、避免黨派之爭等),但在實際的運作上卻事與願違。

在美國憲政史上,僅有擔任第一、二任總統(1789~1797)的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link is external))是超然於黨派競爭的。1792年,美國政壇的政黨鬥爭加劇,於是形成了當代美國兩黨政治的雛形:主張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的聯邦黨(Federalist Party),由時任財政部長的漢彌爾頓和後來第三任總統的亞當斯(John Adams)所領導;主張分權和小政府的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以後來辭去國務卿職位的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為首。

在1800年的總統選舉當中,民主共和黨的傑佛遜及其副總統搭檔伯爾(Aaron Burr)在選舉人投票中取得優勢,擊敗亞當斯。然而,當時的憲法規定中,並沒有限制選舉人的兩票必需分別投給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最後在漢彌爾頓的影響下,聯邦黨的眾議員投給傑佛遜,才使其當選總統。

經過這次事件,美國國會在1804年批准了憲法第12條修正案,明確規定選舉人對於總統和副總統的選票分開填寫:「選舉人應於票上書明被選為總統之人名,並於另一票上書明被選為副總統之人名。」這項制度沿用至今。這個修正案的內容扭轉了原來制憲者原先的期望(總統超越黨派之外),使得黨派之爭在美國總統的選舉當中變得合理且檯面化。

從1787年的制憲時刻,到1804年的憲法第12條修正案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選舉人團制度在後者的階段得到更完整的確立。

回到制憲之初:奴隸人口才是關鍵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問一個問題:如果原先制憲者設計選舉人團的制度是為了要避免廣土眾民的美國資訊不足的問題,同時避免全國性的黨派之爭;那麼,為何在1804年通過憲法第12條修正案當中,沒有將選舉人團制度全面廢除,而是更加確立其存在呢?專長為美國憲法史的耶魯法學者Akhil Reed Amar在其著作當中指出,這背後的關鍵因素是:奴隸。

早在1787年的費城制憲會議當中,來自賓州的制憲者威爾遜(James Wilson)就提議以全國普選的方式選出美國總統。儘管在當時即將成立的美國,由於沒有一個全國性的政府得以有效執行全國性的總統普選。然而,威爾遜當時卻以紐約州和麻薩諸塞州(link is external)已經選出州長的成功經驗為例,主張普選總統是一種可行的模式。此說法在當時得到另一位美國制憲者莫理斯(Gouverneur Morris(link is external)),以及來自麻州的代表金恩(Rufus King)的支持。

全民普選美國總統難道不會在現實政治運作上產生問題嗎?當然會。南方州的代表對此最有疑慮。來自於維吉尼亞州的代表麥迪遜在制憲會議上,就指出:在直接選舉當中,南部州的奴隸無法被計算入選票當中;相對地,在選舉人團的選舉當中,奴隸人口則會被考慮到。儘管麥迪遜承認全民普選制度的確是選舉美國最高行政首長的最適當方式,然而,在現實上,他卻認為這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南方州由於無法將黑奴計算成為合格選民,導致南方州在全民普選制度下,必定會失去優勢。簡言之,南北方州之間利益的衝突點在於「合格選民的不成比例」。

麥迪遜表達了他所代表的南方州維吉尼亞州的利益之後,隨即在制憲會議上表示,他願意為全民普選總統的制度做出讓步。然而,來自其他南方州的代表卻對麥迪遜的讓步持反對態度,這些南方領袖包括:南卡羅來納州長平克尼(Charles Pinckney(link is external))、北卡羅來納代表威廉森(Hugh Williamson),以及維吉尼亞州代表梅森(George Mason),即使是北方代表謝爾曼(Roger Sherman)也持反對意見。(註2)

如此雙方僵持不下的結果,最後就是妥協方案的產生:「五分之三妥協方案」(Three-Fifths Compromise)。這個方案體現在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二項第三款當中:「眾議院議員人數及直接稅稅額應接美國所屬各州人口分配之。各州人口,包括所有自由民及服役滿相當期間之人,以及其他人民數額五分之三,但未被課稅之印第安人不計算之。」針對以人口為計算基礎的眾議員數,以及稅收基礎,條文中「其他人民」指的就是當時在南方州不屬於自由民的黑奴。計算基礎是在原先的自由民之外,加上乘以這些「其他人民」的「五分之三」的數字。這是南方州和北方州最後都可以接受的妥協方案。

這個南北方州妥協方案下的制度設計,在總統選舉的實際運作的效果是有利於黑奴人口眾多的州。最大的贏家是維吉尼亞州,該州在美國建國初期因為這個妥協方案而多得到的眾議員席次及選舉人席次達到6人之多。儘管維州和賓州在當時的自由人人數接近,但此一妥協方案卻使維州成為當時選舉人票數最多的州:在全國91張選舉人票數中獨佔12票。地位如同今天的加州。在1800年,儘管北方的賓州擁有高於維州約一成的自由民,但在選舉人票數上卻比維州少了兩成。此制度其實鼓勵了南方州為了維持選舉人票數的優勢,持續畜養黑奴。(註3)

如果我們仔細檢視美國建國初期的幾次總統選舉,將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在美國建國後的前面九任總統當中,僅有一任總統是來自於北方州,其餘總統都來自於南方州,而且都是維吉尼亞州。這些來自維州的總統包括:第一、二任總統華盛頓;第四、五任總統傑佛遜;第六、七任總統麥迪遜;第八、九任總統門羅(James Monroe(link is external))。前九任總統中,唯一出身北方州麻州的總統是第三任的亞當斯,而且在1796年那場總統選舉中,亞當斯也是以極微幅的選舉人票擊敗傑佛遜(71票比68票)。

結論

在我們仔細追溯這段美國憲政史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們過去所讀到的「檯面上」的文獻所強調的美國選舉人團制度的來源,並非如同人們所宣稱地那麼具有理想性(儘管不能否認仍有此成分存在),說是為了平衡大小州所建立的美好共和國,或是要避免黨派之爭。因為這些理由,在後來的政治現實當中,都顯得冠冕堂皇。選舉人團產生的實際原因,就是政治現實下的妥協:南方州和北方州對於「奴隸」人口是否、以及如何納入作為稅收和眾議員及選舉人計算基準的衝突而產生的妥協。

揭開面紗後的真相往往不是那麼美好。然而,既然知道了這個制度設計的最初原因,那麼,當代美國政治制度改革的一項最重要的功課,便是徹底檢討選舉人團制度改革的可能性了。

我國現行的「半總統制」在1997年修憲的過程中,同樣也是政治妥協下的產物。然而,這項憲政制度卻為此後台灣憲政的運作帶來不少問題:由於總統無實權主導內閣施政方針,這使得歷任總統,往往必須透過「憲政外的機制」(例如:對於閣揆的任命權,配合黨政協調平台),來主導內閣的施政。也正因為這樣,總統職權的行使,常引法違反憲政運作原理的質疑聲浪。既然看到了此制度是當時政治妥協下的不良產物,何不凝聚共識,大刀闊斧進行憲政改革?

 

(註1)關於美國歷屆總統選舉的選舉人團得票的詳細紀錄,可以參考「美國國家檔案和紀錄管理局(link is external)」(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的網站。

(註2)Akhil Reed Amar. 2005. America’s Constitution: A Biography. New York: Random House. p.156-158.

(註3)Akhil Reed Amar. 2016. “The Troubling Reason the Electoral College Exists.(link is external)” Time Nov. 8, 2016.

作者:廖斌洲
文章來源:想想論壇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代議政治 政治 直接政治 美國總統
2017-01-15 新公民議會

Post navigation

[轉] 《李遠哲傳》:芝加哥大學治安這麼差要怎麼教小孩? → ← [轉]中美軍力比較──以遼寧號航母為例(上)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又是台中:從屈公病到非洲豬瘟,盧媽媽率先跟中國統一了嗎?

近日,台中出現了非洲豬瘟。這是台灣嚴防多年來,第一次被突破。也是繼口蹄疫之後,台灣豬拔針之後,再次被攻破。 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沮喪。在台灣防疫的當頭,有了台中的破口,又要花更多時間來補救了,真是令人頭痛。這也是,台中從屈公病之後,再一次被中國傳染病給入侵。 回顧時序,盧媽媽沒說的是,在發生非洲豬瘟前,竟然違抗中央的命令,持續用廚餘養豬。當發生豬隻死亡的時候,台中市農業局,竟然沒有通報,也沒有篩檢跟任何作為,就放任疫情蔓延。 重點是,這樣的市長,盧媽媽竟肖想奪取總統大位,不斷用好媽媽的形象,想要騙取民眾的選票。這真是太令人髮指了! 事實上,台中是不只有這些事情,從垃圾山、無名浮屍、共產黨律師,再到屈公病,以及非洲豬瘟…… 到底,這些倒退的城市景象,是怎麼出現的呢?到底,面對這樣擺爛的盧媽媽,要怎麼應對呢?底下,將從幾個不同面向,來探討:「1. 跟花蓮溢流事件一樣,列出時序表,用證據來說話;2. 派專業專才,擔任前進指揮所的協調官,跟季連成將軍一樣;3. 定時召開記者會,持續面對媒體,說明處理非洲豬瘟的最新進度,安大眾與豬農的心。」 首先,跟花蓮溢流事件一樣,列出時序表,用證據來說話。從時間軸來看,台中市農業局在第一時間,並未照時通報。使得九月就發生的豬隻死亡,未能即時止損,或是找到源頭。這中間發生了兩件錯誤,第一就是沒有源頭把關,且持續用廚餘餵養豬隻。第二就是,在發生豬隻死亡後,沒有直接檢驗,排除可能因素,找到非洲豬瘟的檢體。以上這兩者,都是防疫不合格的破口,使得擋不住的火,一直燒、一直燒。 再者,派專業專才,擔任前進指揮所的協調官,跟季連成將軍一樣。當混亂的時候,腦袋冷靜很重要。以花蓮溢流為例,中央政府派出季連成將軍,所以穩住了整個災情,也讓民眾感到安心。這時候,農業相關的主帥,特別需要有經驗的防災人才,來不疾不徐,好好地處理整個非洲豬瘟的狀況。這才是全民之福!套一句季連成將軍將離別光復的金句,能苦民所苦,才能擔負責任。非洲豬瘟對於養豬產業,以及全民的經濟與健康,影響真是超級深遠,也是台灣防衛的重要關鍵! 最後,定時召開記者會,持續面對媒體,說明處理非洲豬瘟的最新進度,安大眾與豬農的心。每日的前進指揮所記者會,是精準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這樣的照妖鏡,一眼就能看出,誰有在認真防疫,誰是在打馬呼眼,根本心不在市政。其實,就從盧媽媽接受媒體訪問,直接跳過非洲豬瘟,而只答購物節,就能看出其傲慢了! 從屈公病到非洲豬瘟,盧媽媽率先跟中國統一了嗎?看又是台中,可以發現:「列出時序表,用證據來說話,就是最好的說明;跟季連成將軍一樣,行政院儘速派位專長專才的協調官,穩定災情;定時召開記者會,持續面對媒體,是負責面對大眾與豬農的最好方法!」 作者:黃宗玄

趙少康「境外介入」之說,是郝龍彬敗選的主因 ?

藍營多數言論重鎮都認為,趙少康「境外介入」之說,是郝龍彬選戰崩盆的主因?顯然趙少康的境外之說所標顯的「境外勢力」,可以強大到主宰國民黨主席競選的勝負,—— 是不是2026、2028年大選,也只要有境外介入,就能保証藍營大獲全勝 ? 怪不得鄭麗文主席獲選之後,立即大聲呼揚「她是中國人」,願意晉見席近平,甚至赤裸裸的說「『九二共識』就是通關密語 !」而且意氣飛揚的說: 2028年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不會只有一位「明星」!看來,2028年真的就會是「民主台灣」的大限之年 ! 1997年香港回歸,作者剛好在美工作,我的一位香港同事,跟我說:她正在香港,當英倫旗緩緩下降,五星旗冉冉上升,旁邊的「中國人」吆聲呼喝,興𡚒莫名時,她低下頭來,知道香港不見了,她已經沒有「家」了! 所以當反共的老骨頭和名門之後,朦朧之際,𩆜犀只剩一點時,還知道就文明而言,孰重孰輕,卻被污衊,掃入歷史灰燼。 這就是中國歷史的終結:「-黨專政」加上「沙文主義」,強調「我是中國人」到底有何意義?秦俑到底會想甚麼?會說甚麼?在地宮裡雄壯威武 ? 歷史的悲劇常是數代人努力和犧牲,卻被後代人不經心的拋棄:「反共」不是意識形態的立場,而是為「文明」保有新機和開創的機會。 知識的成長會影響社會,是不可預測的,不是如馬克斯主義者,所相信有個定律可依循:斷了人民的自由,就斷了文明發展的契機。中國人民有服從共產黨領導的權力和義務,—— 紅統的秦俑們,你們一定會透過再教育,「定性化」,你們會知道自己該想甚麼,該做甚麼嗎? 作者: 顧憲同

所謂「文昌配」?

前幾天鄭麗文國民黨主席勝出,媒體馬上出現「文昌配」之說,囂囂然不可一世! 所謂「文昌配」:「文」當然指國民黨新科黨𣁽「鄭麗文」,「昌」者猜猜看是誰?不必奇怪,指的是「民眾黨」主席黃國昌。 果其不然,紅上加紅,怪不得趙少康中廣前董事長,先知先覺,選前已經大聲疾呼,要國民黨員注意「照妖鏡下,妖魔鬼怪,會現形的。」 不只趙董,台北的政治達人們,聽聞「文昌配」之說,啞然失笑,有這樣的配法,放話者以為這樣就可以導引風向 ?或是有人懷疑這是聲東擊西,轉移話題,把陷入泥沼的黃主席,搶救出來!如果認為靠此「奸巧」,就能得𢌥,未免太看不起台灣公民的「政治智慧」。 首先,達人們指出「文昌配」當然是2028年總統大選,鄭麗文為正,黃國昌為副?鄭麗文會選黃國昌為副首嗎 ?副首選擇的標準,是要副首需要有「互補性」:麗文、國昌兩人,「咆哮」的同質性太高。一加一還是等於一,無事自擾。達人們說,如果如此,倒不如「鄭麗文」選擇「鄭麗文」,內舉不避親,何況選擇自己當副手。 更重要的,鄭麗文可以躲開黃國昌養狗仔、跟監、偷拍、以及更嚴重的央廣駭客、掛五星旗,為國人所不恥的爭論。如果要選黃國昌,倒不如去選同黨的羅智強。人家是靠自己寫書,靠粉絲「斗内」,可不像國昌爺養那麼多狗仔、言偽而辯的所謂「第四權」的老手:作業龐大,呼風喚雨,所需大量資金,卻來源不明,全都是「志願役」的,你我相信嗎?不啟人疑竇才奇怪! 民眾黨的守則「公正、公開、透明」,我們現在要怎麼看?—— 原來,文字來了不是事實就跟著來?國昌爺民調的可信任度,現在一定很低,而且更多的事實,預期一定會再爆開來,「司法長城」的崩壞,為天下人所笑,庶幾乎! 台北的政治達人們再三強調,眼前國民黨最重大的課題是黨中央的鄭麗文和台中的大藩侯盧秀燕的關係會如何發展?選舉前,盧市長分別招待六位參選人聚餐、懇談,大有我不是國民黨各路勢力的「盟主」,誰會是?2028年捨我其誰! 選舉後,政治情勢丕變!—— 鄭麗文主席說:2028年選擧,( 總統侯選人)不會只有一位「明星」。可見鄭主席更上層樓的進取心。很快的「兩位女人的完美暴風雨」,百年難得一見,即將在國民黨內形成:雙方招兵買馬,楚河漢界,各為其主! 當然雙方陣營都會說,要下架民進黨團結為要,但是雙方都清楚民進黨眼前就是那種「死樣子」,失掉對「年青世代」吸引力,哪會有何做為?當然無足為慮! 爭取大位的最大「攔路虎」還是黨內同志。盧市長一定沒有想到,情勢大好之時,大位垂手可得之際,怎麼半路來過雄糾糾、氣昂昻的紅統娘子 ,她也要當「明星」!更要命的,人家後面還有位更大、沒有人敢得罪的主子!   作者: 胡嚴

北京戰略:對台統戰與稀土制衡

習近平在給鄭麗文的賀電中強調推進兩岸統一,這不僅是政治表態,也反映出北京在當前國際環境下試圖藉由「民族復興」與「台灣議題」凝聚內部共識、轉移外部壓力的策略。另一方面,大陸近期嚴格限制稀土出口,導致美國與其盟友強烈反彈,這兩個動作在戰略上其實是相互呼應、相互影響的。 首先,從政治層面看,北京對鄭麗文發出賀電、強調統一,是對台政策「軟硬並進」的一部分。賀電象徵「拉攏與分化」——透過對台灣部分政治人物釋出善意訊號,試圖塑造「統一是和平與繁榮的道路」的印象,同時削弱台灣社會內部對中國的警戒心。而此舉在國際上也起到「宣示主權」的效果,讓外界認知北京對台問題的「主導地位」不可挑戰。 其次,從經濟與地緣戰略角度分析,大陸限制稀土出口,其目的之一是作為反制美國科技封鎖與貿易制裁的籌碼。稀土是半導體、電動車與軍工產業的關鍵材料,中國掌握了全球約六成以上的生產與提煉能力。當北京限制稀土出口,美國的高科技與軍工鏈將面臨原料緊縮壓力。這種「供應鏈戰略壓力」會強化中國的談判籌碼,也讓北京更有底氣在政治上推進統一議題。 第三,這兩者的聯動效應在於:當中國以經濟壓力對外對抗美國時,它同時強化了內部民族主義敘事,將「推進統一」包裝成「抵制外來干涉、完成民族復興」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外部的經濟對抗(如稀土出口限制)可用來激發民眾的民族情緒,進而鞏固對台政策的內部支持。 不過,這樣的策略也帶來風險。美國與日本、澳洲、歐盟等國正在加速建立「稀土供應鏈去中化」,若長期封鎖出口,中國的稀土產業可能遭遇市場萎縮與外資撤離。同時,若中國在政治上對台施壓過強,可能導致美國與盟友在安全領域更緊密介入台灣問題,反而使兩岸關係更加緊張。 總體而言,習近平對鄭麗文的賀電與稀土出口禁令看似分屬不同領域,但實際上構成了北京「政治統戰+經濟戰略」的雙重布局:在內部鞏固民族主義與政治正當性,在外部以經濟與供應鏈手段對抗西方壓力。兩者相互作用,可能在短期內提升中國的戰略主動權,但長期來看,也可能加劇地緣政治對立與經濟風險,對兩岸與國際局勢都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作者:蔡文邦  

Recent Posts

又是台中:從屈公病到非洲豬瘟,盧媽媽率先跟中國統一了嗎?

又是台中:從屈公病到非洲豬瘟,盧媽媽率先跟中國統一了嗎?

近日,台中出現了非洲豬瘟。這是台灣嚴防多年來,第一次被突破。也是繼口蹄疫之後,台灣豬拔針之後,再次被攻破。 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沮喪。在台灣防疫的當頭,有了台中的破口,又要花更多時間來補救了,真是令人頭痛。這也是,台中從屈公病之後,再一次被中國傳染病給入侵。 [...]

More Info
趙少康「境外介入」之說,是郝龍彬敗選的主因 ?

趙少康「境外介入」之說,是郝龍彬敗選的主因 ?

藍營多數言論重鎮都認為,趙少康「境外介入」之說,是郝龍彬選戰崩盆的主因?顯然趙少康的境外之說所標顯的「境外勢力」,可以強大到主宰國民黨主席競選的勝負,—— 是不是2026、2028年大選,也只要有境外介入,就能保証藍營大獲全勝 ? 怪不得鄭麗文主席獲選之後,立即大聲呼揚「她是中國人」,願意晉見席近平,甚至赤裸裸的說「『九二共識』就是通關密語 !」而且意氣飛揚的說: [...]

More Info
所謂「文昌配」?

所謂「文昌配」?

前幾天鄭麗文國民黨主席勝出,媒體馬上出現「文昌配」之說,囂囂然不可一世! 所謂「文昌配」:「文」當然指國民黨新科黨𣁽「鄭麗文」,「昌」者猜猜看是誰?不必奇怪,指的是「民眾黨」主席黃國昌。 果其不然,紅上加紅,怪不得趙少康中廣前董事長,先知先覺,選前已經大聲疾呼,要國民黨員注意「照妖鏡下,妖魔鬼怪,會現形的。」 [...]

More Info
北京戰略:對台統戰與稀土制衡

北京戰略:對台統戰與稀土制衡

習近平在給鄭麗文的賀電中強調推進兩岸統一,這不僅是政治表態,也反映出北京在當前國際環境下試圖藉由「民族復興」與「台灣議題」凝聚內部共識、轉移外部壓力的策略。另一方面,大陸近期嚴格限制稀土出口,導致美國與其盟友強烈反彈,這兩個動作在戰略上其實是相互呼應、相互影響的。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