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漢光41號演習,演訓範圍與強度更甚以往。首先,過往的漢光演習多為五天四夜,今年長達十天九夜,被外界稱為「史上最長」。更重要的是,漢光演習的後備軍人動員在2023年之前,多為數百至數千人,以連、營級規模為主,去年大增為1.4萬人,今年又擴充至2.2萬人,並由陸軍步兵206旅成為後備部隊首個全旅動員的驗證單位,召集近三千名官兵,分布在桃園各地參訓。我國列管的後備軍人雖然號稱高達230萬人,但只是帳面上的數字,仍要透過新制教育召集的大規模驗證,才能展現我國提升後備戰力的決心。
2002年配合國防二法實施,成立國防部後備司令部。2012年因為精粹案,降編為國防部後備指揮部。近年因應日益險峻的外在環境,2022年改隸為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指揮部,開啟後備部隊的改革。國軍的規劃是各縣市後備旅在平時維持約數百人的幹部,在戰時快速動員大量後備軍人,形成以步兵為主、砲兵為輔的輕裝部隊,主要負責第二線的城鄉守備與縱深作戰任務。

2022年3月,我國開始推動後備軍人的新制教召,當時媒體稱為「史上最硬」的教召。除了將原本五至七天的召期,延長至十四天之外,也大幅增加步槍課程時數與實彈射擊的子彈數量,以及新增戰術行軍等訓練。實際上經過三年多的滾動式修改,新制教召持續進化。在PTT、Facebook、Threads等社群媒體上,可見近一、兩年參加新制教召及今年漢光演習的網友,在不洩漏軍事機密的前提下分享心得,普遍認為國軍現在「玩真的」,訓練內容甚至有美軍作風,改變過去認為教召浪費時間、虛應故事的刻板印象。
首先,新制教召由幹部帶領召員熟悉作戰責任區的現地環境,而非只是在營區上課。在步槍實彈射擊的部分,採取「快速反應射擊」,也就是在時限內,由幹部引導依序完成臥、跪、立姿射擊,由召員自行更換彈匣更換與排除故障。此外新增「限制空間戰鬥」(Close Quarters Battle, CQB),強化小部隊在城鎮戰的戰鬥技巧,以及戰傷救護科目,包括使用戰術止血帶、傷患搬運訓練等。
新制教召的召員會吃到加熱式的野戰餐盒、戰備口糧,以及使用野戰移動式沐浴機,更接近軍隊在戰時的生活體驗。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5月首次辦理女性後備軍人教召,因為採取自願報名方式,普遍比男性召員有更高的參與意願,形成後備部隊的鯰魚效應,讓男性召員不敢小覷。
有網友見到身材壯碩的「美語老師」在訓練現場的觀摩,以及與幹部互動。還有網友表示,遇到作風開明的指揮官,不反對召員攜帶迷彩服、抗彈板、頭盔等自購裝備。這些貼近實戰化的新式教召經驗令人耳目一新,也是國軍改革獲得社會支持的契機。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