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金管會對委託書弊病的防範終究不夠積極,無法有效阻絕,財政部又帶頭操弄委託書大戰,兩者對於委託書管理的立場不一,更使得委託書亂象看不到杜絕的那一天。
近日聯合、自由時報報導,財政部為防堵台新搶回彰銀經營權,提早半年私電中大型券商,要求儘早與財政部簽約,幫忙徵求委託書,使得委託書的爭議再度浮上台面。每逢有上市公司陷入經營權之爭,委託書大戰便會成為固定上演的戲碼。公司派與市場派雙方相互廝殺,委託券商徵求股東委託書,為經營權爭得頭破血流。
然而弔詭的是,既然這些大股東想奪得經營權,為何不直接加購股票,而是採取勝負難料的委託書徵求戰?縱使相較於加購公司股票,徵求委託書成本較低,但僅有一次性作用,等到下屆董監事改選,依舊得重新徵求,無法取得永久經營權。何以這些爭奪經營權的大股東,不用直接了當的方式,總要用如此麻煩的方式搶下經營權呢?
原因在於若是加購股權,就得與公司命運綁在一起,一旦經營虧損慘跌,便可能血本無歸,所以不少大股東,採取這種低成本又低風險的方式。然而從一開始便抱持這種心態,怎可能用心經營公司?因此不少取得經營權後,便開始淘空公司資產,或是藉由公司經營者之便,用公帳支付私人開銷,甚至進行關係人交易,或是不明海外投資以規避政府追查,用各種手段牟取私人利益,因此使公司利益受損。
台灣長年以來,時常發生用委託書奪取經營權後,便開始淘空公司,致使公司股票成為地雷股,散戶股東血本無歸的血淋淋慘例。例如東隆五金,在范芳源兄弟瘋狂收購委託書之下,委託書行情飆至每張股550元,結果在取得經營權後短短數年內便掏空近80億;又例如淘空太電的茂矽公司,當初原本德國公司英飛凌有意取得太電經營權,但茂矽公司董事長胡洪九藉由委託書策略,讓英飛凌鎩羽而歸,之後便藉由紙上銀行、幽靈公司等各式各樣的淘空手法,掏空近兩百億元。
除了爭奪經營權外,委託書也曾被不肖經營者利用,在股東會上通過牟取私人利益卻不利公司營利的決議。例如展茂光電藉由徵求委託書,在股東會上通過決議,以市價一成的價錢進行私募,讓原股東或內部人士可用極低價格認購新股,再將原有股份賣出,使得不知情的小股東因此受害。
由於委託書產生之流弊過多,無論業界學界都認為應該整頓,近年來金管會也有意修法加強限制,然而無論如何修法,依舊是消極防範的方式。例如去年修法規定,委託書須加蓋徵求場所章戳以利查核,集保所也可派員到股東會現場查核,然而倘若有心人士若要刻意偽造委託書以魚目混珠,隨機抽查或是事後查核的機制終究難以完全防止,應建立中立第三方機構的事前查核,才能真正有效杜絕造假。但即便如此,也僅是解決委託書亂象的部分問題。由於市場對委託書存在需求,因此無論如何立法禁止,獎勵檢舉,終究無法遏止私下違法收購。
對於委託書的管理問題,學界一共有三種不同立論見解:立法禁止、完全放任、加強管制。由於立法禁止違反私法自治精神,而完全放任又造成弊病叢生,所以目前學界主流見解都認為應加強管理。因此若要真正解決委託書亂象,應以其他方式逐漸取代委託書,使徵求委託書無利益可圖,並避免強行禁止,例如發展通訊投票或電子投票,金管會也推動2018年上市上櫃公司全面採電子投票。但這僅針對上市上櫃公司,距離全面實施仍有一大段距離,更遑論完全取代委託書。並且一旦實施通訊或電子投票,對某些經營者而言,將無法操弄委託書作戰,因此要全面普及仍有一定難度。尤其財政部對於委託書作戰的態度竟是贊許,與金管會全然不同,更使得委託書亂象難以消滅。
2014年財政部為從台新手中奪取彰銀經營權,先是強要股東名冊,在獲得股東名單之後,便開始一一打電話向持有股票的企業老闆關切,如京城董座蔡天贊便接到國庫署官員電話,要求支持財政部。之後又派員拜訪龍巖董座李世聰,並由國稅局官員陪同,使得李世聰由於怕被查稅,最後只好選擇支持財政部(氣走30萬票害國民黨敗選 張盛和玩法濫權全都露)。在財政部諸多濫用公權力的手段之下,台新終究難以回天,輸掉彰銀經營權。而今年財政部為準備明年的董監事改選,防範台新捲土重來,更是先行私下密電專門徵求委託書的三大通路商,要求支持財政部,斷絕台新任何生路,不給任何一絲希望。儘管政院已經下令要財政部保持行政中立,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財政部便改由其他公股銀行代為徵求。倘若未來全面實施電子投票,財政部便無法再以法律上屬於灰色地帶之手段與民爭利,壟斷彰銀經營權,安排卸任官員擔任董座。
由於金管會對委託書弊病的防範終究不夠積極,無法有效阻絕,財政部又帶頭操弄委託書大戰,兩者對於委託書管理的立場不一,更使得委託書亂象看不到杜絕的那一天。財政部不為股民長遠利益著想,卻為了自身利益,不只影響金融秩序,更使得台灣在公司治理方面永遠落後於其他先進國家。有這樣的財政部,台灣究竟何時才能跟上時代潮流,追上歐美日本腳步?
(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