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轉] 第一廣場還是東協廣場?跨越族群藩籬的可能

  • 民意

台中市具有全台第三多的外籍移工,人數已達到7萬6千餘人,每當假日鄰近火車站的第一廣場匯集了中部地區移工,第一廣場做為公共空間,由移工群聚過程中成為一種集體的地方。但部分居民認為移工群聚是導致第一廣場衰敗原因之一,但已轉變為供給移工日常生活的一廣,面對市政府提出的東協廣場有沒有什麼新可能呢?

● 第一廣場與移工的印象

2015年8月13號《蘋果日報》即時新聞有一則〈讀者受不了:中市一廣成垃圾窟〉,第一廣場空間使用添增了破舊的印象。由於第一廣場鄰近台中市火車站,1990年代週遭百貨公司林立下曾有一段商業光輝的過去。但經過數十年載,隨著台中市空間向西的擴散,使中區逐漸被資本所拋棄,因此中區出現許多閒置的大樓,例如舊遠東百貨大樓還保留當時紅、白、藍斑駁外牆,以及衛爾康大火盛傳靈異事件後,中區閒置建築時空似乎凍結停留在那百貨林立時期,而人群卻已消逝不再,第一廣場客群也逐漸改變。

圖片來源: 痞客邦
圖片來源: 痞客邦

中區第一廣場過去曾是年輕人、阿兵哥與許多台中人熱鬧的記憶,現在人到哪裡了呢?有人說一廣被外勞佔領了;也有人說是遊民,不論如何,第一廣場逐漸被塑造衰敗及恐怖的象徵。2015年7月13日三立新聞網的報導〈外勞帶來髒亂?居民抗議第一廣場問題多 林佳龍疑冷處理〉文中居民指出:「第一廣場附近常是大批外勞的聚集地,但隨著外勞聚集,許多問題也衍生而來。民眾表示,只要一到假日,總能看到許多外勞席地而坐,抽菸喝酒樣樣來,瓶瓶罐罐卻丟了一地就走,髒亂可想而知。」新聞的報導加深了群眾對於第一廣場不良印象,也加速了衰敗。在不如以往人煙鼎沸下,外籍移工似乎成為了這裡新主人,而外籍移工與第一廣場之間也逐漸在台中人心中─劃上等號。

● 度假的好地方

第一廣場沒落與移工的群聚阻隔了原有的經濟,《創事紀》的報導〈台中小東南亞 推動異國文化在地融合〉:「繼光街住了三十年的某居民認為,第一廣場的外勞會越來越多,但願意投資在此的台灣人會越來越少。」芭樂人類學〈走入台中火車站前的老社區和第一廣場大樓〉自稱在地居民的回文:「第一廣場原本是年輕人和學生愛來的地方,但是新移工的進入,文化的隔閡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摩擦不斷。所以年輕人與學生漸漸不再踏入這個原本熱鬧的廣場。」由在地居民的回應中,歸因第一廣場的衰敗來自於移工的進駐,不論這群居民是否想回到過去「經濟繁榮」,至少「他們」的到來直接或間接影響地區持續性的衰敗。

經數十年載的變遷的「第一廣場」空間意涵已經轉變。即便假日才有大量群聚的移工,他們已成為空間使用者,同時廣場週遭仍有外配或移工日常生活所需的店家。在這裡已經產生移工所擁有的社群,不僅是第一廣場,週遭的生活與小販已經串起了整個移工日常生活的供需。不論是放鬆到舞廳、住宿、家鄉味料理、電話卡乃至金融郵件包裹,皆可在第一廣場周遭一次滿足。第一廣場或許成為移工的象徵,但不代表「他們」就在這裡,移工並不住在中區。對於移工到第一廣場就像我們去百貨公司一般,是一個空間滿足各種需求般「度假的好地方」。

● 東協廣場─認同移工的開端?

2015年9月1號,台中市政府提出將第一廣場轉變為東協廣場。雖然僅是試探性質政策其計畫仍待規劃,但試問「東協廣場」一詞是代表著移工整體族群?還是台灣人總不分移工差異而給它們的代名詞呢?上述兩者有所差異。假如以東協代表整體族群,那麼東協分別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汶萊、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共十個國家組成,而台中以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為主,因此東協廣場要包含哪些國家要素在第一廣場展現?還是名稱是由台中人對第一廣場印象總稱呢?若並非印象的總稱,而是要學習東協共同體,其中又可分為政治安全、經濟與社會文化,那麼又要如何發展呢?因為不同國家的移工也無法互相溝通阿!又要如何產生共同體呢?

東協廣場值得更好的策略。東協廣場政策提出,值得肯定市府對於移工定期聚會成為廣場使用者的認同。但是否能進一步將東協廣場做整體規劃,嘗試參與式設計東協廣場工作坊,工作坊不僅納入居民,更是空間的使用者,如移工等…群體,藉由工作坊,居民與移工們彼此的對話與了解文化,移工能更被人熟知背景而非因陌生而懼怕。

第一廣場可以成為東協廣場,但硬體設施的改變難以使移工社會問題有所改善,移工背後包含著制度的限制及非正式居民在資源分配上沒有話語權,如何解除制度對於移工的限制,給予實權參與,並納入移工週遭「度假好地方」能夠共同進行規劃。如同聯合新聞網報導所訪談的印尼籍阿汶:「市府如果要改變廣場規畫,一定要聽聽我們的意見,不要用台灣人的眼光設計,最後會讓我們無處可去。」規劃者與空間使用者更多的對話,充分的知情與參與,讓廣場與周遭設計能夠跨越族群藩籬的可能,那麼這城市將會更多元與包容。

作者/黃子倫(作者為台中城市發展田調團成員)
原文出處: 天下雜誌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東協廣場 移工 第一廣場
2016-06-10 新公民議會

Post navigation

台灣需要中國分配? → ← 放下政治交換的短暫觀光財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三峽重大交通事故,宜耐心聽取民團建議方能「治標且治本」

日前,高齡駕駛者無故衝撞路機車騎士及路邊學童,新聞畫面著實令人不勝唏噓,臺灣輿論關於高齡駕駛者與交通意外事故的相關議題也沸沸揚揚,交通部臨時提出的改方向也被民團批評「治標不治本」,至於如何廣納民團政策建議讓交通通研擬改進方案能「治標又治本」,考驗現任交通部長的專業、耐心與智慧。 倘若交通部長不具備政務官該有的政策協調及政務領導能力,畢竟出現重大交通意外事故的課責對象本事「交通部長」,若部長缺乏專業能力建議宜辭職下台以謝國人,讓更具交通事務專業者出來善後。然而,高齡駕駛者與交通意外事故是否具有一定之因果關係,有待檢警持續調查以持續地釐清案情,但輿論認為高齡駕駛者與交通意外事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並非必然的直接因果關係。 以下是一些觀點和數據支持:首先,身體機能衰退與駕駛能力下降,隨著年齡增長,許多駕駛者可能會面臨視力、反應速度和身體機能下降等問題,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駕駛安全性;再者,事故風險增加,根據統計數據高齡駕駛者參與的交通事故的機率通常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這也受到駕駛者個人的健康狀況、駕駛技能以及是否遵守交通規則等因素的影響;最後,綜合評估的重要性,許多國家和地區通常會實施駕駛者健康檢查、驗光檢查和定期駕駛能力測試等措施,以確保高齡駕駛者的駕駛安全性。 至於交通部提出的改革方案為何會受到民團的批評,檢視交通部提出臺灣交通部提出的改革方案包括:首先,加強駕駛者健康檢查,提高高齡駕駛者的駕駛健康檢查頻率和覆蓋率;再者,修訂駕駛證核發標準:可能會調整高齡駕駛者駕駛證的核發標準,例如更新的駕駛技能測試或更嚴格的駕駛能力評估。然而,上述交通部提出的改革方案被批評為「治標不治本」的原因可能在於,雖然這些措施可以改善高齡駕駛者的駕駛能力檢測,但未能直接解決高齡駕駛者與交通事故之間的深層次問題,例如社會文化、交通設施的配套措施和公共運輸的完善等。 交通部應重視民團提出的更激進改革方案及可行性,一些民間團體可能提出更激進的改革方案,例如:強制性駕駛能力測試:不僅對高齡駕駛者進行定期的駕駛健康檢查,還可能要求高齡駕駛者參加更頻繁的駕駛能力測試,以確保他們的駕駛技能仍然符合安全標準;抑或行駛限制,對特定年齡段的高齡駕駛者實施駕駛時段、路段的限制,以減少交通事故發生的機率。事實上,交通部提出的改革方案不宜閉門造軍,雖然民團倡議上述的激進的交通改革方案可能會引起社會和政府的廣泛討論,但其實施可行性和對整體社會的影響需要綜合考量。 在國際上,筆者參照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實施了針對高齡駕駛者的相應政策和措施:首先,駕駛能力測試:定期進行駕駛能力測試是常見的做法,以確保高齡駕駛者的駕駛能力符合安全要求;駕駛證更新要求:許多國家要求高齡駕駛者在一定年齡後進行更頻繁的駕駛證更新和健康檢查;交通安全宣導:通過宣導活動和教育來提高駕駛者和社會大眾對高齡駕駛者安全駕駛的重視程度。 國際上處理高齡駕駛者交通事故的做法及對臺灣的啟示,或許可以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管理實踐和政策措施,同時考慮臺灣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特殊需求,制定適合當地情況的高齡駕駛者管理政策,以提升交通安全和公共安全,不讓三峽重大交通事故再次上演,徒增輿論對臺灣現行交通的不滿情緒。 作者:林真心

讓學生成為民主的練習者  手機管理改革背後的公民教育契機

教育部最近公佈了一項新規定,針對高中以下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的管理方式。對於高中生,教育部建議應由老師、學生和家長一起討論,找出最適合的管理方法。對此,民進黨立委吳沛憶和其他立委舉辦記者會表示支援。不過他們也建議,除了由學校統一保管或各班管理外,還可以加入其他彈性做法,比如讓學生把手機放在個人保管袋中,或關機後放進抽屜儲存,讓管理方式更有彈性也更符合實際需要。 在數位時代下,手機幾乎成了青少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科技的滲透進入校園,如何妥善管理學生在校的手機使用,一直是學校、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拉鋸議題。近期教育部公告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草案,引起各界關注。此次草案中,不僅明定國中小採集中保管、高中則需召開由師生與家長共同參與的會議來制定規則,更首度明文要求學生代表須佔全體三分之一以上。這不只是管理上的修正,更是一場教育現場中民主制度實踐的重要嘗試。 一直以來,校園規範多由教師與行政主導,學生往往被視為受規範的物件,缺乏參與制度設計的機會。然而在民主社會中,制度的建立應當仰賴公共討論與多方共識。這次手機管理辦法的設計,嘗試將「使用者參與治理」的觀念帶入學校治理機制中,賦予學生實質的討論與決策權利。透過讓學生參與規則的擬定,不僅強化學生對規則的認同,也提供學生學習公共協商與民主程式的真實情境。這是台灣教育環境中,少見地將「學生是公民」落實在制度細節中的具體行動。 制度的設計是一回事,能否落實又是另一回事。許多學生反映,儘管會議中學生佔了三分之一,但最終決議仍須經校務會議通過,而在多數學校中,學生在校務會議中所佔比例遠低於此,甚至僅為8%。這讓學生擔心,前期參與淪為過場,實質決策權仍掌握在大人手中。此外對於如何保管手機,學生也有更多彈性期待,如個人保管袋、關機抽屜等選項,也盼望不要將違規行為列入懲處記錄。這些聲音反映出學生渴望不只是被諮詢,更希望成為規則形成過程中的真正一份子。 然而即使仍有不足,此次改革仍為台灣民主教育帶來了值得肯定的契機。當制度首次要求學生進入規則制定的現場,他們得以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如何表達意見、尊重多元、傾聽異見,並透過協商尋找折衷方案。這些過程正是民主社會所需的核心素養。更重要的是,這也讓學生從小理解到「我可以參與、我有責任參與」,不再把公共事務視為與己無關的遙遠議題。當學生在校園中經歷民主參與的實作,未來在面對選舉、公共政策或社會運動時,將更具備判斷、表達與行動的能力。這不僅是管理一項科技工具的政策調整,更是台灣民主向下紮根、向前深化的具體一步。透過這次契機,台灣的學校不只是培養知識的場所,更將成為訓練未來民主公民的溫床。 作者:潘威佑

從世壯運頻出包看蔣萬安的領導能力   

2025年的世界壯年運動會原本是台灣展現實力的好機會,沒想到卻變成一場災難。從台北到新北,各種匪夷所思的狀況接連發生,讓人看得目瞪口呆。 選手檢錄亂成一團,外國選手因為聽不懂中文被判棄權;志工的識別證把人名翻成「林紙條」,讓人哭笑不得;大禮包裡的乾燥劑竟然會自燃,差點釀成意外;網站和APP的資訊錯漏百出,選手找不到正確的比賽時間和地點;餐食準備不足,讓遠道而來的選手餓肚子;就連看板都設計得很奇怪,四邊包繩卻不打洞,成了網路迷因。 這些問題看起來各自獨立,但仔細想想,其實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問題:主辦方根本沒有做好基本的準備工作。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資源問題,而是態度問題。更讓人生氣的是,當媒體開始質疑這些問題時,相關官員的第一個反應不是道歉或改善,而是開始甩鍋。「這是中央的責任」、「這是委外廠商的問題」、「這不關我們的事」 台北市長蔣萬安作為這次活動的主要負責人,本應承擔起政治責任,但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再的推諾和閃躲。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辦個運動會都搞成這樣,以後遇到更大的挑戰會怎麼辦?老實說,辦國際賽事本來就不簡單,出點小狀況很正常。可是世壯運的問題太多了,而且都不是技術層面的困難,而是最基礎的管理出了漏洞。翻譯出錯、乾燥劑有安全疑慮、後勤準備不足…這些根本就是可以避免的錯誤。稍微用心一點,多檢查幾遍,這些問題都不會發生。但偏偏每個環節都有問題。 追根究柢,翻譯錯誤代表沒有校對流程,乾燥劑問題代表採購把關不嚴,餐食不足代表估算有誤…每一個錯誤背後都反映出管理的疏漏。國家治理講究的就是這種細緻的管理能力,不是嗎?這本來是讓國際看見台灣的大好機會,結果搞成這樣,外國選手會怎麼想?他們回去會怎麼跟別人介紹台灣? 不只是這次參賽的選手,這些新聞透過媒體傳播出去,影響的是全世界對台灣的看法。我們花那麼多錢辦這個活動,到頭來卻是在砸自己的招牌。蔣萬安是台北市長,也是這次活動的主要負責人,外界普遍認為他可能會角逐下一屆總統大選。坦白說,看到世壯運搞成這樣,真的會懷疑他的能力。辦個體育賽事都能出這麼多包,當總統面對的挑戰更複雜,他應付得來嗎? 國家治理比辦運動會複雜得多,需要面對的挑戰也更嚴峻。如果在相對簡單的事情上都會出這麼多紅肉,那面對兩岸關係、經濟發展、社會問題時,又會是什麼樣的表現呢?更重要的是,一個習慣推卸責任的領導者,在面對真正的危機時,會有承擔的勇氣嗎?會有解決問題的決心嗎? 世壯運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看清了什麼樣的行政團隊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作為選民,我們有責任記住這些教訓,在未來的選舉中做出明智的選擇。畢竟,國家不是實驗品,我們承受不起再一次的失敗。選擇領導者時,過往的表現就是最好的參考標準。世壯運的混亂,已經給出了答案。 作者:林政武

「奄奄一息」的國民黨 !

柯文哲用「奄奄一息」來形容現在的國民黨,是否符合實情,你我小公民們可不敢隨意附合。 百年大黨嗎?即使百足之蟲也可死而不僵!柯文哲這樣評論,倒可透露民眾黨意氣橫發,明白國民黨可以「取而代之」! 是不是國民黨沒步了,只剩下一坨肉,令人宰割?要判斷是否如此,你我且看國民黨「青年軍」的表現,再下定論。 為了使論辯精準些,我們且以國民黨台中三名年輕、新生代的立法委員為例。公民團體「大罷免運動」如火如荼,三位年輕新秀不但不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卻不堪煙硝砲火的猛烈,立即張皇失措,哀爹叫娘,半路找爸爸:有一位姓羅的,居然倒在民眾黨頭頭的懷抱裹,痛哭失聲,似乎終於找到自己的「親爹娘」,多委曲 ! 「認祖歸宗」的戲碼,不僅如此,認了親爹,連「阿公」也認了!有人回想起「阿公」還沒被人陷害前,如何鼓勵、啟廸他們,寄以厚望,要好好學習當國會議員,為民前鋒,「庭教」一說就是半小時! 所以你我怎能說柯文哲編造謊言,胡言亂語,見到國民黨如此被掏空,民眾黨不會「心猿意馬」才怪了!柯文哲說國民黨「奄奄一息」是有根據的! 據媒體傳聞,國民黨近日為了抗議「大罷免」以及打倒「 Hitler 賴」,將發動「按喇叭」BaBu BaBu  運動。國民黨需要這樣使出渾身解數,在街頭上指揮大型敲打音樂會嗎?國民黨的腦袋只會想到這些綜藝節目的點子嗎?難道沒有有關中心思想的 intellect 嗎? 如果我們 intellectual 一點,吊點書袋子,把毛澤東的政治動力學理論搬出來,老毛是這樣說的:中國朝代只要有建國初三十年穩定,就會有二百五十年「宿命」。人家是看得遠,數百年只是歷史的一𣊬 ! 可惜國民黨雖然號稱百年,顯然沒有這份三十年穩定的「福份」,顛沛流離,轉進台灣以來,每況愈下,抓襟見肘,不得不 BaBu BaBu 一番,証明自己還有一口氣 ! 昔日受「馬克斯主義」的刺激,還會藉被中共清除的「托派份子」的理論能力,努力使中山思想有新的面目,而不是淪為人家的「革命前導者」。今天呢?國民黨黨員集會時,必先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到底現在的「革命」理念是甚麼?「同志」要努力奮鬪甚麼?—- 不就是要有抗共的「智識能力」和「政治意志」的人物嗎 ? 昔賢說「江山代有異人出」,奄奄一息的國民黨,和國民黨半路認爹娘的年輕世代,你我認為國民黨還會有帶領風騷的新世代「中山先生」出現嗎 ?比中指、咆嘯、對敵首訓勉,立正站好,就夠了嗎 !—— […]

Recent Posts

讓學生成為民主的練習者  手機管理改革背後的公民教育契機

讓學生成為民主的練習者  手機管理改革背後的公民教育契機

教育部最近公佈了一項新規定,針對高中以下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的管理方式。對於高中生,教育部建議應由老師、學生和家長一起討論,找出最適合的管理方法。對此,民進黨立委吳沛憶和其他立委舉辦記者會表示支援。不過他們也建議,除了由學校統一保管或各班管理外,還可以加入其他彈性做法,比如讓學生把手機放在個人保管袋中,或關機後放進抽屜儲存,讓管理方式更有彈性也更符合實際需要。 [...]

More Info
三峽重大交通事故,宜耐心聽取民團建議方能「治標且治本」

三峽重大交通事故,宜耐心聽取民團建議方能「治標且治本」

日前,高齡駕駛者無故衝撞路機車騎士及路邊學童,新聞畫面著實令人不勝唏噓,臺灣輿論關於高齡駕駛者與交通意外事故的相關議題也沸沸揚揚,交通部臨時提出的改方向也被民團批評「治標不治本」,至於如何廣納民團政策建議讓交通通研擬改進方案能「治標又治本」,考驗現任交通部長的專業、耐心與智慧。 [...]

More Info
從世壯運頻出包看蔣萬安的領導能力   

從世壯運頻出包看蔣萬安的領導能力   

2025年的世界壯年運動會原本是台灣展現實力的好機會,沒想到卻變成一場災難。從台北到新北,各種匪夷所思的狀況接連發生,讓人看得目瞪口呆。 [...]

More Info
美軍新型核彈問世的目的

美軍新型核彈問世的目的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