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台灣需要中國分配?

  • 時事
  • 民意

韋伯(Max Weber)提出三種權威來源,一為傳統型權威,以歷史為基礎,如世襲制度;二為領袖魅力型權威,源自於對某種類型性格的崇拜,權威的原本擁有者將其權威傳予或欽點給下一個人,如史達林宣稱列寧欽點自己成為蘇聯的領導人;三為法律理性型權威,奠基在一系列非個人取向的法規上,如憲法、民主投票等。

共產獨裁體制就在一個人或少數人集團擁有絕對政治權力而不受憲政與法律限制下發展而成,透過不同的鎮壓機制來發揮其政治權威。獨裁者自己進行社會價值的分配,分配給誰,獨裁者說了算。

圖片來源;東森新聞
圖片來源;東森新聞

當小英政府上台,悍然拒絕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後,中國獨裁者真以為他們可以將權威的那隻手伸進台灣,想藉由中國觀光客、學生的分配來逼迫台灣屈服於一中架構下。

中國限縮觀光客前來台灣,來台灣旅遊的分配名額大砍四成,觀光客以每天千人的速度減少。當中國沾沾自喜以經濟逼迫台灣的手段時,殊不知更多的台灣民眾早已厭惡中國觀光客的惡行惡狀,例如:隨地大小便,在觀光景點用洗手台洗澡,把郵箱投遞口當成垃圾桶,抑或沒有公德心地破壞台灣原有的景點古蹟等等。中國獨裁者權威地限縮來台灣的觀光客,換個角度想,阿里山神木的祖靈將得以安息,不用忍受中國觀光客的吵雜;那風光明媚的日月潭終於可以保有片刻寧靜的時光,讓台灣民眾或素質更高的外國觀光客欣賞這湖光美景。

     但是,這招經濟逼迫台灣的手段有效嗎?報載,端午連續假期,墾丁福華、凱薩、夏都等各大飯店訂房卻接近爆滿,高雄義大皇家、天悅、國賓等8間大飯店訂房也超過8、9成,甚至較去年同期成長十趴至二十趴,絲毫不受中國觀光客削減影響。國內與東南亞地區的旅客增加,『中國觀光客不來』卻不影響台灣經濟,反而成了『中國最擔心的事』。

   中國獨裁者學不到教訓,又準備將權威的那隻手伸進教育中,打算『暫停』中國學生來台!有立委認為,即使是短期研修生,現在每年有3萬4000多人來台,擔心未來台灣大專院校每年會短收三十四億元收入,加速私立學校倒閉。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依教育部統計,104學年國內大學招收了3019位中國學生,短期研修或交流的人數則是高達3萬4114人。扣除短期研修生不算,一位中國學生每年學雜費以十萬元計算,頂多就是六億元的收入,何來三十四億元收入?何況,馬政府的教育部是要用漲台灣學生學費的方式來籌措中國學生在台灣念書的獎學金或零用金,要求各大學每個月須提供每位中國學生1至2萬元。算盤怎麼算,都不覺得台灣划算,台灣有賺錢!

況且,來台灣念書的中國學生究竟是濫竽充數,唸一些三流即將倒閉的大學,抑或是學術拔尖的菁英人才,提升台灣教育的學術競爭力?答案你我心知肚明。

共產獨裁者自己進行社會價值的分配,分配給誰,獨裁者說了算,但是民主的台灣不需要中國來分配。台灣內部那一群想當中國奴才的政客或打手,附和中國的猙獰臉龐只是令民眾更反感!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九二共識 蔡政府 陸客來台
2016-06-11 秦靖

Post navigation

中國統一台灣說帖的錯亂 → ← [轉] 第一廣場還是東協廣場?跨越族群藩籬的可能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U.S. Dual-Track Strategy

On August 21st,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Director Raymond Greene met with Taiwan’s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se, Wellington Koo. The following day, he sat down with five Kuomintang (KMT) […]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2025年8 月23日,第三核能發電廠延役公投落幕。儘管有超過七成投票者支持延役,卻因投票率不足、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而未能通過。從結果看,制度上「非核家園」仍然是政策主流;但從民意觀察,這次公投卻透露出另一股強勁的訊號──擁核支持者的聲音已無法忽視,賴清德政府若繼續視而不見,將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承受更沉重的政治代價。 核三延役的民意屬於「隱形多數」,本次公投的同意票高達 434 萬,比例達 74%,遠遠超過反對票的 151 萬(26%)。然而,因投票率僅 29.5%,同意票未達全體選舉人 25% 的門檻,公投依規則判定失敗。這樣的制度結果,雖然讓執政黨鬆一口氣,但卻無法掩蓋「投票者壓倒性支持延役」的現實。換言之,即便整體社會存在冷漠與猶豫,但真正願意出門表態的選民,已經以壓倒性差距表明:能源安全、電價負擔、產業競爭力,讓他們更傾向支持延役而非盲目非核。 這股「隱形多數」背後的結構值得深思。首先,台電財務惡化與連年缺電陰影,讓民眾對再生能源的信任打了折扣。其次,AI、晶片、資料中心等高耗能產業快速發展,進一步放大了能源穩定的焦慮。最後,國際上歐盟、韓國、日本紛紛將核能納入「綠色轉型」工具,也使台灣社會開始重新檢視「非核」是否仍是最佳答案。對賴清德政府而言,公投未過雖暫時解除了政策危機,但並未解決根本矛盾。民進黨自蔡英文政府以來,長年將「非核家園」視為價值承諾,若貿然鬆動,恐招致基本盤反彈。 但能源轉型對賴清德政府而言,現實上的挑戰卻在步步逼近,尤其以綠能發展進度落後、天然氣儲備安全風險、火力發電空污壓力,這些都讓「非核家園」顯得理想與現實脫節。這次公投的結果,其實已經為賴政府敲響警鐘──即便制度上延役未成,但民意卻已經用投票表達對能源穩定的迫切需求。賴清德政府若仍將「非核」視為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恐怕將在未來幾年能源政策與選舉民意之間,甚至是台灣已向世界承諾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若無核能無法達到能源發電總占比1/4,台灣恐更陷入非核家園與碳中和的政策兩難。 筆者觀察這次公投的民意結構,發現擁核聲音主要來自三股力量:首先,乃中產與基層家庭:電價上漲直接衝擊生活支出,核能延役被視為「止血」方案;再者,是高耗能產業與就業群體:AI、晶片、製造業都依賴穩定電力,對缺電最為敏感;第三,是地方居民與青年世代:特別是中南部長期飽受火力發電空污之苦,核能反而被看作改善空污的選項;而青年則更務實,對「綠能是否真的可靠」存疑。這三股力量的合流,使得核能議題不再只是「技術與環保」的爭論,而是逐漸轉化為一種「社會公平與產業存續」的民意訴求。 公投門檻設計下的「冷漠多數」,公投未能過關,也反映出另一個現實:台灣社會對能源議題的「冷漠」。投票率不足30%,說明多數人對核能議題雖有意見,但並未強烈到驅動投票行為。這種冷漠既是非核政策的「防護罩」,也是擁核民意無法轉化為政策的最大瓶頸。制度上,25% 的門檻設計,保障了現狀的延續,也使任何挑戰現有能源政策的公投,都需要極高動員才能突破。因此,這次結果同時說明兩件事:一方面,核能民意比想像中強大;另一方面,冷漠大眾仍讓政策軌道暫時穩固。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它已經讓社會看見一個事實:「非核家園」的社會共識,正在動搖。賴清德政府若要維持政治領導力,不能再將「非核」視為不可挑戰的價值標籤,而應該正視核能在能源安全與產業競爭上的角色,提出更務實的政策選項──例如評估延役技術可行性、推動小型模組反應爐(SMR)研究、強化核廢料處理方案等。忽視這股民意,只會讓能源問題持續惡化,並在 2026 九合一、2028 總統大選中,轉化為對民進黨最嚴峻的政治反撲。

擁護羅智強選國民黨主席 !

擁護羅智強選國民黨主席,為甚麽不呢 ?不是有一位藍營德高望重、舉國同欽的言論重咖,以「萬能充電器」稱讚他嗎?所謂「萬能」是指羅委員「術德兼備」,可以當總統、副總統、院長、副院長、秘書長、部長、(六都)市長,現在只當過百餘名中的一位立法委員,實在太委屈他了! 這次罷免大戰,証明羅委員非池中之物,鯉魚躍龍門,當然要往上跳,人家還很自謙,只拿國民黨主席當目標。 要知道主席的位置,今非昔比。你我小公民們大概不會忘記,「大罷免」投票前,國民黨大小人物,大進場,大陣仗,傾巢而出 ( 號稱十六萬人的聚會):演講台上滿滿都是人物,大演講,聲色俱厲(或是義正辭嚴),使出渾身解數,聲討當政者的禍國秧民:每個人物演講時,後邊都有一大票人物押陣,齊聲吶喊! 奇怪的是當輪到朱立倫主席演講時,身後的助拳「啦啦隊」都不見了,朱主席形單影隻,自吹自擂,好像朱主席身上帶有反民意的「病毒」,國民黨大小人物避之惟恐不及!朱主席的子弟兵,凌濤大爺現若回想當日場景,一定痛定思痛,為主子所受的屈辱,難平心中之恨 ! 所以羅智強委員只拿「帶賽」的國民黨主席為目標,可說是謙沖為懐,沈潛以待日後。你我小公民們一定好奇,既然羅委員不敢碰「總統」大位,哪麼應該是誰來擔當呢? 世人一定一致推戴那位出入公卿,見宮室之美、百官之富,還能比中指的 Madam F :她更可穿褻衣,出入公卿,見大人則藐之,誰管你們的「仇恨值」!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囂囂然橫走天下,有人還想罷免她?怪不得有位藍營大老、言論重鎮,對她推崇的了不得 !說她有毅力、有見識,對政治的迷霧有穿透力,是百年難見的人才,是藍營下任總統的不二人選。你我只談藍營兩位「出類拔萃」的政治人物,「小藍黨」一定很不以為然,他們的黨人才濟濟,怎麼不受注意和重視?尤其是他們「長城」級的黨主席,聞其名人人肅立致敬,小草都會因他而打直了脊樑,風吹而草不𠍾,這才是不世出的領袖人物,怎麼不見的有人見愛? 其實都要怪小藍黨主席:旣然是「長城」級的領袖人物,幹嘛和人爭甚麼新北市的封邑。要爭就是要爭大總統,這才是英雄風流人物所當為 !不這樣,不是如同羅委員屈就國民黨主席,一樣窩囊嗎 ?「黃大總統」、「黃大總統萬歲」,不是會令小草君們更窩心!更努力向前!義無反顧,再拚一次 !所以你我小公民們不但要擁護羅委員選黨主席,更要推己及人,擁戴Madam F、黃長城選中華民國大總統。他們德配其位,無人可及—— 其它下而焉者的職位,就讓台中的「媽媽桑」傷腦筋去分配吧 !

盧暫拒接棒黨魁:個人前途與黨的隱憂?

823罷免與公投案落幕,國民黨表面上在操作中取得短期聲量,但內部卻迎來另一場風暴。黨主席改選迫在眉睫,朱立倫意圖營造「交棒」氣勢,甚至公開點名被視為藍營「新一代明星」的台中市長盧秀燕,盼她承擔黨主席、也不乏許地方大角勸進。然而,盧秀燕隨即明確拒絕,不僅澆熄了朱立倫的盤算,也讓外界再度看見國民黨內部矛盾與隱憂。從綠營角度來看,這場人事角力並非單純的黨內競爭,而是藍營在世代傳承、權力分配、兩岸路線上難以整合的縮影。以下,筆者將以主客觀因素分析何以盧媽暫不出面接棒的因素。 首先,討論主觀層面,有其政治考量。以現任台中市長身分,她的主要任務是穩住大台中政權,並在2026縣市長選舉後為自己謀求更大空間。此時接任黨主席,等於將自己推入藍營黨務鬥爭的漩渦,既要面對基層派系盤根錯節的壓力,也得承擔黨在立院表現與社會評價的責任,這無疑會分散她的政治資源,並影響爭取大位的佈局。 其次,盧秀燕一向塑造「地方媽媽」式的親民形象,強調行政成績而非意識形態對抗。若接任黨主席,勢必得在對中政策、國會攻防等高度敏感的議題上表態,這會破壞她長年經營的「中間溫和」形象。她深知,與其在黨中央消耗,不如繼續守住地方堡壘,為自己保留彈性空間。 從客觀條件看,觀國民黨歷史,其始終壟罩著派系及本土正統之爭,目前並非一片團結,而是存在多重勢力拉扯。馬系、韓系、地方派系與青年世代,各有盤算。朱立倫之所以點名盧秀燕,不只是看好她的民調表現,更可能是想藉「推舉共主」化解對其領導威信的質疑。然而,國民黨長期以來的結構問題,使任何人接任主席都將面臨高度掣肘。除了國會亂象婉如熱鍋上的螞蟻,對外關係上,無論對綠營是否採取強硬;或對白營採取合作,無論選擇為何,必無法將國民黨期待利益做大,更要承擔2026選舉責任。與其在此晦暗不明之際出頭,不如韜光養晦、靜待時機,畢竟受黃袍加身的時空背景非一時排演所能達成。 此外,國民黨如今非是黨國時代的國民黨,具一家獨大的優勢,有許多沉痾、新症待解。其一,領導真空。朱立倫已經陷入「跛腳」狀態,缺乏新戰略與群眾動員魅力。但當黨內點名接班人時,卻無人願意承擔。這顯示國民黨內部雖有地方諸侯,卻缺乏願意為全黨負責的全國級領袖。 其二,經黨產歸零後,削弱黨中央力量,國民黨的實力主要集中在地方縣市,然而黨中央卻缺乏議題主導能力,這使得地方首長更傾向「各自為政」,不願被中央拖累。盧秀燕的拒絕,正是地方與中央裂痕的體現。其三,方向模糊。 罷免、公投失利後,國民黨雖仍保有基本盤,但在政策方向上缺乏具體藍圖。繼續操作情緒動員,固然能製造短期聲量,卻難以形塑長期治理的可信度。尤其是長期隱憂及台灣認同與統獨歧異,終將使藍色在意識形態上不能自清。 此外,盧秀燕拒絕承擔黨魁,反映出藍營明星政治人物仍然選擇「保守自保」而非「全面承擔」。這對國民黨的長遠發展是傷害,卻也意味著綠營有更多空間在全國層級展現政策主導力。更進一步說,盧秀燕雖然作為當前與台北市長蔣萬安齊名的新星,然而從魅力及形象觀之,似乎較遜色於蔣。主因能事其與地方派系及爭議大角似乎走得太近,令人聯想派系分贓的傳統陋習。 總之,從盧暫拒接任黨魁一事,不僅是一次黨內人事角力,更暗藏國民黨的結構困境。盧秀燕的「拒絕」是一種自保,也是一種現實的政治判斷。 作者 / 劍藏鋒

Recent Posts

U.S. Dual-Track Strategy

U.S. Dual-Track Strategy

On August 21st,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Director Raymond Greene met with Taiwan’s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se, Wellington Koo. The following day, he sat down with five Kuomintang [...]

More Info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2025年8 月23日,第三核能發電廠延役公投落幕。儘管有超過七成投票者支持延役,卻因投票率不足、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而未能通過。從結果看,制度上「非核家園」仍然是政策主流;但從民意觀察,這次公投卻透露出另一股強勁的訊號──擁核支持者的聲音已無法忽視,賴清德政府若繼續視而不見,將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承受更沉重的政治代價。 [...]

More Info
擁護羅智強選國民黨主席 !

擁護羅智強選國民黨主席 !

擁護羅智強選國民黨主席,為甚麽不呢 ?不是有一位藍營德高望重、舉國同欽的言論重咖,以「萬能充電器」稱讚他嗎?所謂「萬能」是指羅委員「術德兼備」,可以當總統、副總統、院長、副院長、秘書長、部長、(六都)市長,現在只當過百餘名中的一位立法委員,實在太委屈他了! 這次罷免大戰,証明羅委員非池中之物,鯉魚躍龍門,當然要往上跳,人家還很自謙,只拿國民黨主席當目標。 [...]

More Info
盧暫拒接棒黨魁:個人前途與黨的隱憂?

盧暫拒接棒黨魁:個人前途與黨的隱憂?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