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上任後,中國對於來臺觀光人數進行階段性的控制,這使得所謂「陸客」來台總數呈現不斷減少的趨勢,各觀光景點從飯店業者到路邊攤都開始因為陸客減少造成的收入降低而批評政府無能。過去馬政府時期,陸客來台觀光成為其主要政見之一,幾乎每年都會宣傳來台陸客數暴增等新聞,台灣人在馬政府勾勒的「陸客帶來錢潮」的美景下,單方面地以為只要讓更多陸客來,荷包就能賺得滿滿滿,然而,實際帶來的現況卻是後續陸續傳出的陸客出手沒想像中闊氣、中資企業一條鞭的觀光產業進入台灣搶生意、陸客帶來的觀光品質低落等等的問題,即使部分台灣人開始對於陸客帶來的「錢景」夢碎,但這些問題看在馬政府眼裡似乎一點都不重要,他們只在乎來台陸客數,並且繼續以「數字會說話」的方式明示或暗示這數字的增長代表著刺激觀光產業成長,同時成為馬政府最引以為傲的政績之一。
2016大選前後,國民黨聲勢持續下滑,選情極端告急,早在2015年年底,中國便以安排台商回台投票為由減少開放陸客來台,新政府上任後,中國技術性拒發通行證來階段性的縮減陸客來台人數,甚至減少過去一貫的來台補助,這引來國民黨立委與議員們輪番對政府展開批評,他們抱持著一貫對陸客的憧憬以及陸客能夠刺激觀光的迷思,認為陸客減少將會讓台灣觀光產業崩潰。然而,這一連串的批評卻沒有考慮到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觀察台灣在新舊政府上任前後陸客來台人數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中國政府,這似乎意味著陸客要不要來完全看中國臉色,這更可能意味著過去陸客之所以會大量來台只是出自於馬政府跟中國的交情,換言之,馬政府誇誇其談的陸客觀光財可能只是一時政治利益交換的結果。若如此思考,似乎便能理解為什麼中國在選前選後對陸客來台的政策有了如此的轉變。
更進一步來說,這可能意味著,陸客來不來台灣,甚至來台的數量都是某種天朝恩賜,而台灣賺到的觀光財只是政治交換下的蠅頭小利,更為嚴重的是,為了滿足陸客而開始進行的團費餐費等各種費用的削價競爭,以及因為短視陸客來台消費而不斷建造的旅館飯店,在在顯示了在過去台灣觀光將陸客當成最大的利益來源之一,當陸客人數銳減,這些投資便形同被中國捏住脖子,無法抽身只能任由中國宰割。
但台灣的觀光產業為什麼會落到如此的窘境?難道這不正是因為台灣人短視並且過度誇大陸客消費力的緣故嗎?難道不是因為我們眼裡只把陸客當作提款機而非真正的「觀光客」的緣故嗎?在這個意義上,陸客不來,並不是觀光寒冬,而是台灣觀光產業與政府觀光政策的重新反省的機會,過去觀光產業為了爭取陸客而削價競爭、放棄觀光品質,現在我們或許該重新思考,真正的觀光是什麼?不是只有吃吃喝喝、逛逛紀念品店以及在人滿為患的幾個景點走馬看花而已,而是思考台灣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打造並呈現台灣獨特的地理文化與人文風情,以及如何重新建立台灣在國際觀光領域中的能見度與價值,吸引更多欣賞台灣的東南亞、日韓與歐美觀光客,讓台灣的美景能在妥善的觀光安排、適當的觀光建設與軟硬體設施的配合下充分地呈現給國際社會,這才是台灣觀光需要走向的道路。我們不需要削價競爭的觀光產業,也不需要看中國臉色吃飯,而是應該在真正重視台灣的土地、美景下重頭打造台灣呈現給世人的樣貌,過去我們在陸客人數的迷思下迷失了對觀光本質的追尋;今天,當陸客夢碎、發覺陸客只是短暫的政治利益,我們更應該回歸根本,重新思索我們該如何以台灣的美景吸引全世界。
部分陸客的消費力毋庸置疑的高,但當陸客要不要來成為中國控制一國觀光的「以商逼政」棋子時,我們更應警覺這種觀光財並不是真實的,陸客來只是因為中國願意給他們來,而不見得是陸客自己要來;即使是陸客自己要來,我們也要思考如何讓陸客願意一來再來,而不是欠缺長遠的眼光,只想賺取一次性的觀光財。危機可能正是轉機,陸客不來,不一定是寒冬,不因為陸客迷失自己,反而是台灣觀光業痛定思痛、看清事實的機會,也帶來台灣觀光朝更好的方向前進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