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鳳凰花開的季節,驪歌輕唱,也是各級學校招收新生的季節。升學競爭壓力早將考生們烤得頭昏腦脹,在分數決定一確的遊戲規則下,分數的魔咒一直都是考生、考生家長揮之不去的桎梏。
有考試就有分數,多少學生從啟蒙入學起,便一直隨著這個0~ 100的數字起舞,學生家長對此0~100的敏感程度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本應天真無暇,快樂學習的學童,放學見到父母時,父母第一時間的問候語,往往是今天幾科100分。
如果我告訴你分數不重要,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舉出很多現實或自身的經歷,證明上開敘述存在太多的理想主義色彩,是脫離現實,不食人間煙火的觀念。
從這一代的父母的記憶中,那曾經因為少考了1分便要挨一下板子、因為少1分便與心目中理想學校擦身而過的烙印仍深銘內心。少子化,每對虎爸、虎媽們,都把子女小心翼翼的呵護著,外加有「孩子我要你將來比我強」的神聖使命,必須使命必達。但凡孩子在學校出現虎爸、虎媽們『認定的』成績不理想時,受廣告都說教育孩子「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的影響。在一切都為孩子好的遮羞布底下,威逼、利誘孩子參加各類的才藝班、數理加強班、○○先修班……等等。有更甚者,把孩子的一切都物化成社交工具,在社交場合,比孩子的分數、才藝、就讀學校……等等,直到孩子都已結婚生子了,還要一路比下去。寫在試卷上的分數,或成績單上的數字,成了檢驗子女學習成果的標準。每天、每週、每月、每學期、甚或每年,這些數字的跳動,都牽動著虎爸、虎媽們的敏感神經;虎爸、虎媽們的喜怒哀樂,也隨著這些數字的跳動起起伏伏。
其實考試最重要的目的是在學習過程中,透過各種評量的方式,檢驗老師的教學成效、學生的學習成果。評量後所得到的原始分數,不是用來比較的,尤其不是用來和別人比較。也許您馬上會反駁說,從國中基測到12年國教會考,從大學聯考到大學指考。不管使用何種統計學工具,最終還是要將所有考生依分數排序作為選填志願、分發學校科系之重要依據。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升學之路上,分數就是一切。在這裡你要我不要和別人比較分數,不是癡人說夢話嗎?
在升學之路上,不想名落孫山,你的分數只要比孫山高就可以金榜題名,比的就是排序,沒人管你原始分數若干。換句話說,考生要用分數殺出一條血路,一路過關斬將,才能金榜題名,用分數和其他考生比較,這的確是事實。如果你把經過排序或轉換成PR值的量尺分數,理解為在當下你的基本能力,在所有考生之排序位置,較適合放在哪一種類型學校繼續學習之旅,亦或走入職場的重要參考依據,您就不會受得失心之羈絆,而患得患失。
社會是要分工的,透過教育確實是社會階級能夠垂直流動的重要動能,不管國中基測、12年國教會考、大學聯考、大學指考都是一種篩選工具,考試分數只是展現「當下」考生的基本能力。但人的一生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馬拉松,考試分數、成績只是馬拉松賽事中的激起的漣漪與浪花。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學習之旅找到適當的定位與發展。
也許父母師長確實有較豐富人生經驗,與生活閱歷。常自詡吃的鹽比孩子多,過的橋比學生走的路還多,而處處替孩子做決定。決定孩子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該跟何人交往?不該跟何人交往?甚或該念何種學校?何種科系?依父母安排的路徑走也許較平坦,但須知學習過程中的跌跌撞撞,也是一種學習。讓孩子走出舒適圈吧!也只有孩子自己最知道自己會什麼?需要什麼,凡事都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更有益於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雖說教育是社會階級能夠垂直流動的重要動能,但要建築在孩子有一顆主動學習的心,可以從書本得到成就感為前提。如過孩子在課堂,經過9年國教3000多個日子的煎熬,及高中(職)4600多堂課的磨難,都無法從得到樂趣,何苦還要為難孩子一定要繼續上大學。孩子該不該讀大學,應該由孩子自己決定。如果分數還有指標性功能,當孩子已經盡力了,分數仍然不如預期時,請好好傾聽,聽聽孩子內心的吶喊。大學真的太多了,不是每個人都應上大學,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上大學。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做的是保護孩子有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且這張保護網應隨著孩子的成長而加大其網目,直到孩子大學畢業或結婚生子後,即應收起這張保護網,讓孩子學習獨立,知道甚麼是責任與承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做也是唯一要做的事是,永遠站在孩子的身後做一默默觀察者,呵護著孩子成長。當孩子跌倒,除非孩子求救,否則就應讓孩子學習自己爬起來。一旦孩子提出求救要求時,父母即應於第一時間出現,用堅實的臂膀給孩子依靠,不要讓孩子在跌倒時感到孤獨與無助。
分數不是孩子的一切,請揚棄有好分數、好成績就是好學生的充要條件的想法與做法。上開想法與做法會讓孩子萬一成績不夠好、分數不夠亮麗時,失去成為一個好學生與好孩子的基本權力。此種邏輯若一直存在,並深深烙印在孩子內心深處,是不是對成績較差的孩子不公平?對成績較好的孩子太驕寵?再次強調分數只是用來檢驗老師的教學成效、學生的學習成果,不是用來比較的。會考與指考的排序只是展現孩子當下基本能力安在?在社會分工中找到適當定位的一種工具罷了。
作者 / 謝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