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費文侯的文章《但丁的神曲,如何融入高中歷史課?》大學副修歷史的我有一些看法,在此跟大家分享。
歷史課講到神聖羅馬帝國版圖的變遷,不就是地理課的延伸? 順便教一下英文叫做Holy Roman Empire,不就是英文課的延伸? 如果說讀鄭成功的歷史,寫他「天不假年」順便教一下這就是「沒有達到目標人就先死掉」的意思! 這不就是國文課的延伸?
就像費文侯的文章裡提到的: 「學生在中學時,假如只學到一些零碎的知識,沒能將知識整合,並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對大學以後的高等教育將非常不利。」雖然我沒有在加拿大上過高中歷史,但我相信我的同學也許在高中時的確得到了一套建立知識體系的方法。
「高中歷史課上到變國文課」一文撰文老師真是博學多問,出口成章,國文程度好棒棒! 拿教過的12年國教第一屆學生做文章背景故事,第一段說:「 課綱疑似宰制了孩子的視野和思考」。然後結論卻又說: 「3C產品當道,文史出版社和書店書街吹起熄燈號,低頭族賠上的,或許不只是視力吧。」老師,您國文很好,但是作文不好! 一開始怪課綱,最後改怪3C產品,論述不一致,舉了很多例子卻真的是像在教國文,提到教自己歷史本科的時候卻提出2013年剛出版的《地獄》和但丁的神曲做相比的這種謬論!
我訝異的不是同學們的孤陋寡聞,我訝異的是您是用什麼樣的標準說學生程度差?
國中的時候我很幸運的有一位非常好的歷史老師,上她的歷史課不但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聽故事。無論是中國歷史(我當時念的還是國立編譯館版的教材),或是外國歷史,老師總能跳出課本外講許多”故事”把課本裡的內容串聯起來。了解前因後果,要背誦年代就不成問題了。因為教科書編排的關係,當時國一國二是念中國歷史,國三念外國歷史。我想很多人都沒有辦法中西融會,例如費文侯文章裡提到十三世紀,當時的中國是元朝。現在回想起來,也許當時老師覺得要了解歷史不能只是區域性的而應該要是世界性的,所以在國二的時候老師就已經教了我們許多三年級才會學到的西洋史。三年級下學期聯考總複習的時候,我很幸遇的不用花太多時間準備歷史科,因為很多老師講的歷史故事,上課認真聽就不太需要再花太多時間背誦。
大學的時候我在加拿大的協合大學主修社會學。要了解人文科學的演進需要有很強的歷史觀做為先備知識,因此有許多課程是歷史系、社會學系、政治學系,有時候甚至和地理系或博雅學程(Liberal Arts) 一起合開的課。社會學中世紀前的思想史就搭配著中世紀的歷史課在同一個學期一起修。接下來的歷史課程以法國大革命為分界點,一個學期上中世紀到法國大革命幾百年間的歷史,一個學期上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歷史。二十世紀史則是另一個學期的課。同時我們也上了一整年的「古典社會學理論」和一學期的「近代社會學理論」。
就像數學是所有理工科的先備知識,歷史就是所有人文學科的先備知識。
老師上課的時候是不講歷史的,歷史課也沒有一本「公定版」的課本,取而代之的是一長串的”建議”書單。然後每一次上課總是會有一個主題,例如: 佛羅倫斯之於文藝復興的重要性為何? “建議”書單裡可能就有《達文西傳》、佩托拉克的著作…除此之外,要對整個歷史背景有所了解可能要讀過至少兩個版本以上的正史,一個版本的野史。又例如: 宗教與資本主義的關係為何? “建議”書單裡就至少會有《資本論》、《馬克斯傳》、《黑格爾傳》、《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所有的歷史事件及脈絡是每個學生上課前就必須用自己蒐集資料的能力去具備的先備知識,要讀多深多廣隨便你,但如果沒讀或讀得不夠多,上課要聽得懂或參與討論就會很吃力。班上有主修歷史,每天關在圖書館念遍所有相關的書籍,閒暇時間在寫維基百科條目超人般的同學,也有像我一樣只買了一本通史然後用關鍵字搜尋大英百科全書條目來補充相關知識、結交一個超人同學以便沒時間讀書的時候願意幫自己補習先備知識的懶惰學生。老師的教學目的著重在於邏輯思考的訓練甚至辯論。而哪一天在哪裡發生了什麼事,則是學生必須自己去自習的內容,這樣的學習方式非常容易淘汰不小心選錯系或選錯課的學生,真的沒興趣的話上一堂三個小時的課就會有崩潰感。我不曉得在台灣高等教育中歷史課是怎麼上的,但這是我在加拿大的經歷。
上二十世紀史的時候,我印象非常深刻,我的老師是系主任。每一堂課她都請來一位講者,上到二次世界大戰時,她請了一位從納粹奧斯威辛集中營被盟軍解放出來後移民加拿大的老奶奶講自己的經歷,另一堂課老師請來了一位當年參加諾曼第登陸的老爺爺講自己在戰場上所經歷的故事,上到波士灣戰爭的時候,老師請來了一個在22歲時曾經參與前線作戰的美國退役軍人,有一次上課老師請來了盧安達大屠殺曾經真得躲在那間飯店裡,後來還參與盧安達飯店拍攝的後來移民加拿大的盧安達裔加拿大人,我還記得他跟我同一年出生。那一堂課有一本公訂版的歷史參考書,很薄,但是卻是一本很有權威的二十世紀正史書籍。除了落落長的”建議”書單例如: 《我的奮鬥史》(Mein Kampf)、《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1984》、《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還包含許多影片例如:《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黑書》(Zwartboek)、《甘地》(Gandhi)、《血鑽石》(Blood Diamonds)…
好了,班上每個人可能都各自讀了不一樣來源的資料及書籍,甚至很多書籍我在加拿大高中就是規定必讀的課外讀物,例如大亨小傳,那考試的時候怎麼考呢?,怎麼分出有讀書跟沒讀書的學生呢? 畢竟還是要打個分數呀!
考試的時候一個人發一本15頁的筆記本(寫不夠還可以在去領一本),還有一張寫著題目的A4紙。題目是什麼呢? 題目是老師隨便抽某年某月某日某報紙上的一篇社論,共三篇,選兩篇來回答,答案要寫什麼呢? 第一要根據社論的內容推理出這一篇文章是哪一年出版的,要把推裡的過程寫下來,例如文章提到哪些事件,因此這篇社論可能是哪一年初版。如果能答出正確年份前後二年就可以得到C,如果正確推斷出該年就可以得到C+。第二部份可以選擇回答或不回答(不回答的話最高分就是C+),這一部分必須要寫出你對此篇社論的看法,並用當時的其他事件去論述,分數就從這裡再往上加。
用台灣的例子來舉例,某一篇社論可能提到:… 柯P就任百日…。第一你必須知道柯P是台北市長,第二你必須知道雖然投票日是在11月29,但就職日是12月25,所以這篇文章可能是發表在2015年四月初。然後再用自己的見解來討論這一篇社論。假如你知道得更多,例如柯P到2016年年初民調就吊車尾了,那你或許可以繼續寫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如果你寫的有邏輯,而且言之有物,要拿A或A+非常簡單。
我那些主修歷史系的同學他們現在都在做什麼工作呢? 也許因為需要大量的閱讀,造就了我那些歷史系同學的文筆能力,大部分專情於寫作,有專欄作家、有小說家,有時事評論家、還有國會議員助理。比較特別的是,有幾個後來進了電視電影圈,有的寫劇本、有的做美術指導 (古裝劇裡特別需要講究人物的穿著,場景的佈置符不符合時代)。
回到《高中歷史課上到變國文課》一文,不禁讓人擔心起教育現場的老師們是否具備足夠的教學能力,老師的心態調整好了嗎? 教育改革了,教法改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