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經濟」之名是基於「新凱因斯學說」:物價是有黏滯性的(sticky ),所以到達古典經濟學所說最終的平衡,會有一段時間。所以在這時間內,主掌經濟政策者可以有一段自由時光,高低起伏地操控經濟。
例如說,政策者可以用「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刺激經濟;一旦刺激太過,通膨上揚,就升高利率,令通膨泡沫慢慢消氣,期待可以「軟著陸」,完成循環,等待另一波新的循環開始。粗略的說,每一循環大約 8-10年。1990年、2000年、2008年、2015年都有不景氣、網路泡沫、金融風暴、「硬著陸」等諸問題……… 。
這種 8-10年的週期很適合民主國家的政治要求:四年一任,連任八年,八年一到,可以「軟著陸」,表示執政者處理經濟很行,可以信任;如果稍有差錯,就換人做做看,英雄所見略同,當然又是循環的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有此特性,自然成為主控經濟政策者的「顯學」。經濟政策者跟著也發現,泡沫經濟給了「時間」;而自由貿易全球化,「地球是平的」,可以給予「空間」的自由度。時間加上空間,兩者相乘,更是如虎添翼,好像經濟學不再需要考慮「稀少性」,已經到了發展的盡頭。
一般「自由貿易」的理論,是說在全球一體化、自由貿易體制下,每個國家都可發展出自己最勝任的實業和產品:造船的專心造船,造飛機專心造飛機,造汽車專心造汽車;作電腦作電腦,寫軟體的、生產藥品、生產糧食、種咖啡、種水果的、養豬牛的,……不一而足,只要能自由貿易,生產規模擴大,有全球市場,高度效率,大家都會得到莫大好處 !
但是,全球自由貿易者遺忘了一件事,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能找出自己最勝任的,而且可以和別人競爭的項目。在全球一體、自由貿易下,空間無限,努力生產,scale 要大,有效率,能競爭,就不會有錯 !到底這世界需要那麼多琳琅滿目、爭奇鬥豔的商品嗎?是不是資源誤用和浪費?
全球自由貿易者忘掉了一件重要的事,而且有大國已經逐漸發現和覺悟到「個別國家整體性互相維護、自力更生的能力」:它的重要性不只在經濟,而且是攸關國家生存的戰略要件,並沒有在全球自由貿易體制下,受到認識、尊重和維護,而是慢慢地被侵蝕和弱化。
這個觀念很重要,也複雜的。我們且以美國為例,打個初看非常荒謬的比方:假如全世界都消失不見了,只有美國獨存,以她的幅員、人口、資源、糧食生產以及其它生存所需,她能獨力活得下去嗎?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她為什麼要「自我支解」,分門別類,和全世界其它國家競爭 ,疲於奔命?不論其它,美國一位農夫可以生產12位人類所需的糧食。「國家整體性互相維護、自力更生的能力」是美國最大的資產和力量。為甚麽要在全球自由貿易體制下,放棄自己最大資產的力量,而獲得所謂自由貿易下「生活水準」的提高?
不管有任何其它內政的理由,美國在這全球化自由貿易體制下,國勢日蹙,美國不再有太多信心說自己是 Supreme One,新的「羅馬帝國」(就像法國知識份子最愛批評的)?所以才有今日「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 」的號角 !
現實如此,那麼美國為甚麼要讓外國商品自由進來,當作別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所謂全球自由貿易有利美國人生活水準的提升?事實上只是「寅吃卯糧」,以難以想像的高「國債」來抵充。過去數年,反常地,多次長期性的國債利息低於短期國債的利息,可見人民對於長期性美國經濟前景,並不樂觀。
關稅戰爭當然會使美國通膨惡化,物價升高,一般美國人生活更形艱巨,左派民主黨的社會主義 Programs 一定被削減,內部人民的矛盾和衝突一定悪化,川普政府有能力說服美國人民:關稅戰爭導致物價上漲,生活一時艱難,並不是壞事,只要美國人民能把其它國家的處境同時列入考慮。
美國雖然通膨了,其它大肆擴張、生產過剩的國家,例如中國,面對關稅壁壘,一定要削價競爭,搶奪市場,調正經濟的佈建不是短時間就能調整過來,過程中必然物價低落,一定有「通縮」的危機。問問經濟學到底是「通膨」可怕?還是「通縮」?經濟學家有多年處理「通膨」的經驗,但對於「通縮」卻常常束手無策,日本三十年失落的光陰就是眾所周知的案例。通膨的美國,面對其它國家的通縮,一定立於勝利之方:這是冷漠而非常邏輯的計算,這也是另類的令美國偉大的方法。川普政府的難題是如何用文明的語言,令美國人民了解其中複雜的原委:抓鷄需要蝕一把米 !
所以關稅戰爭不是美國「自傷傷人」,而是美國是在「自救」。自救成功才有力量建立全世界新的 Power 結構,才會有新的貿易秩序,作者猜想可能是各種的「關稅同盟」會出現 !今日全世界面臨的諸大課題:不能再靠「泡沫經濟」當作經濟發展的唯一策略,也就是最終要利用美國國債的提高來完成;全球化的自由貿易體系已成為過去,WTO己是昨日黃花;「關稅戰爭」是新的世界秩序出現前的第一波陣痛 !
作者: 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