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日,無論是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選舉罷免法、憲法訴訟法或是財政收支劃分法的修法,還是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的審議,國會一再的發生衝突,執政黨與兩在野黨涇渭分明。有論者客觀的評判兩造的立場與評估修法可能造成的影響,也有論者在駁斥質疑藍白癱瘓政府的聲音,認為執政的是民主進步黨,就應該監督執政,民主進步黨應該負擔責任,然而,在野的中國國民黨及台灣民眾黨就無需受到民眾監督嗎?
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民主制度的本質:被選出來的人都有被監督的義務
誰需要被監督,或許我們可以從民主制度的建構窺見一二。自有民主概念以來,制度架構便不斷地流變,最一開始是古希臘的直接民主 —— 陶片放逐法,蒐集到最多陶片的人要被流放,顯然非常的耗時耗力,一個國家越龐大、政府越龐大,要處理的事情就越五花八門越是繁雜,每位公民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針對每件事情來逐一投票,也不是每一位公民都有足夠的能力去同時涉略內政、國防、交通、教育等多個領域。所以民主制度近乎是必然地逐漸走向代議制度,即人民投票選出一些人形成政府,代表行政權,也另外投票選出另一批人代替我們投票、決定事情、監督前述行政權的一批人,這是立法權。
從脈絡來看,立法權監督行政權非常合理,所以在野黨的立法委員針對中央政府監督這件事情本質上沒有問題,然而,這並不與民眾監督在野黨的立法委員,認為他們顯非理性監督並不衝突。一位公民行使公民權的時機絕對不會僅僅只在投票的時候,彷彿投完票就什麼都不管了。公民得在有限的心力中去確認投出去的票有沒有問題、立法權會不會暴衝,公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監督選出來的人,這也是憲法賦予公民得以罷免立法委員這項權利的原因。
如此來看,在野的中國國民黨及台灣民眾黨立法委員監督執政的民主進步黨中央政府完全合理,然而無論黨籍為何,立法委員都應當受到全體人民的監督與檢驗,如果他們顯然違背當初選民交付的期待或顯然違背民主價值,那麼做出必要的制衡就是公民的義務。
那麼,下次碰到有人針對監督在野立法委員回覆「要不要看看現在執政的是哪個政黨?」或許你就知道要怎麼告訴他民主制度下,被選出來的人都應當有被監督的義務,切莫以「是否執政」劃分是否需要被監督的判準。
作者:馮輝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