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既代表某一集體的意識形態或階級利益,則國會中存在多元的政黨,才符合理想國會的樣貌
作者 / 革命議會 鍾剛
區域立委單一選區
不同於複數選區的大選區選舉,單一選區將選區劃分的更細緻,切割成更多小選區選舉,而每個選區皆只有一人能當選,代表該區域民意進入國會,如此區域劃分,卻切出更多問題,以下將分點論述之。
第一,贏者全拿的零和遊戲,國會僅存既得利益者的主流聲音。由於每區只會有一個人勝選,則該區域的主流聲音將會成為永遠的贏家,代表非主流的少數聲音將永遠被排擠在國會外,投票給非主流者等同投下廢票,使得國會無法反映真實的選民結構,與民主多元、共榮共存的價值完全背道而馳。
第二,形成萬年民代,加劇派系林立與買票風氣。在現今立法委員沒有連任限制的情況之下,只要選上過一次,在原本的知名度與選上後掌握的政治資源加持下,尋求連任原本就比新人占了便宜,主流的聲音只會更加壯大,最後壟斷整個選區,形成家天下或黨天下國會生態。且由於選區小,選民就容易掌握,更方便派系紮根壯大與挨家挨戶的買票。
第三,一黨獨大、兩黨惡鬥。綜合前述兩點,容易就可以得知單一選區運作的結果,常常就是造成國會一黨獨大,若民眾想要改變現況,則必須將票全部灌到最有可能勝選的反對黨身上,然而最有可能勝選的反對黨又不一定是民眾真正想選的候選人,但是分散票源只投自己想投的候選人,結果就是會讓票數完全浪費,讓國會繼續一黨獨大,造成選民需要「相忍為選舉」的結果。就算真的傾全民之力將另一個政黨送入國會,也因為國會無法真實反映多元社會(一邊為既得利益者,另一邊為純粹憤怒的反對者),也只是造成國會兩黨惡鬥,而非真的本於公共利益研擬政策。
第四,民眾投票意願低落。選區容易被既得利益者壟斷,選民在選擇不多,又不想相忍為選舉的情形之下,投票意願自然低落。以今年臺北市大安區立委補選為例(歷來一直被認為是藍營鐵票倉),投票率僅約39%,中國國民黨提名候選人蔣乃辛得票率約為49%,民主進步黨周柏雅約為37%,紅黨姚立明約為10%,第一名大勝第二名超過10個百分點,而第三名的得票數幾乎無足輕重。
第五,選區必須不斷重劃,損耗社會資源。因為選區小,人口變動快速,促使選區需要常常重劃,否則即會造成票票不等值的選舉不公平現象,而頻繁的選區重劃耗損社會資源以外,使政治角力更加頻繁,立委顧及連任必須在選區重劃上占得先機,更使得選民利益被拋諸腦後。
不分區立委政黨門檻
不分區立法委員採政黨比例代表制,由各政黨得票率為基礎來分配席次,政黨既代表某一集體的意識形態或階級利益,則國會中存在多元的政黨,才符合理想國會的樣貌。
不過,我國為避免國會小黨林立,造成議事效率低落,拖延國家運作,而在不分區立委設下5%的政黨門檻,即得到政黨票數占有效票數超過5%的政黨,才取得分配不分區立委席次的資格,而得票數未達5%的政黨,其政黨票將平均分配給超過5%的政黨,但是如此運作,卻也存在許多可能違反民主精神而值得議論的地方,以下亦會分點論述之。
第一,假設妳是一個對海鮮過敏的人,去餐廳點了一碗牛肉丼飯,卻送來生魚片丼飯還強迫妳必須吃完,然後付錢,應該會覺得心裡很OOXX吧!投給得票數未達5%的政黨,其政黨票將平均分配給超過5%的政黨也是一樣的意思,明明我今天投給的是A咖黨,只是因為它沒有超過政黨門檻,我投下的票就必須強迫分配給其他黨,還可能是我不喜歡的A錢黨,這樣的選舉制度可以說完全違背民主精神。
第二,使用政黨比例代表制的本意原先就在維持國會的政黨多元性,卻又突然以議事效率做為理由限制政黨多元性的存在,先不說高議事效率常常與獨裁這個反民主的名詞掛勾在一起,縱使在現今執政黨國會立委席次過半,且無「小黨林立」的狀況之下,運作也未必順暢,反而與國會立委罔顧民意,一意孤行,只想為少數人謀不當利益而推行政策,最後遭致民意強烈反彈較有關連。
第三,即使認為設立政黨門檻確實有必要,5%的門檻仍然過高,大黨仍然過度壓縮小黨的生存空間,若以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該次選舉有效票數為1千3百61萬2千多票,以此為計算基礎,要超越5%門檻,需要65萬8千1百多票,未獲席次分配的參選小黨中得票最高者為綠黨,獲得22萬9千5百多票,距 5%門檻選票數仍有一段距離。就算下修至3%,仍要39萬4千8百多票,立法院仍然還是僅以現有的四個政黨(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台灣團結聯盟及親民黨)可參與席次分配,並不生「小黨林立」的現象。至於是否會因為廢除 5%門檻條款就分裂出許多小黨參選而零碎化,並無禁得起考驗的經驗事實可為依據,反而在單一選區與政黨門檻的雙重排擠下,多元聲音在國會中幾乎完全禁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