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政治與社會問題,期待社會賢達不如依靠自己
作者 / 費文侯
台灣有種神奇生物「社會賢達」,有人認為是解決疑難雜症的妙方,像「請頂新成立食安基金會,敦請社會賢達主持改善食安」、「增加不分區立委席次,讓更多社會賢達進入國會」。
西漢張良建議呂后,請隱居的商山四皓出山相挺,鞏固太子地位,想來商山四皓無愧賢達之名。台灣今日社會賢達大概是德高望重之士或學者專家,也常有人想著請他們出面處理各種問題,不過賢達真是解答嗎?
台北市長柯文哲一大政見是組成遴選委員會決定局處首長,勞動局長甚至交給市民直選;能擔任遴選委員的應該都是各領域精英,賢達選出來的人也不可能不是賢達,如此理想的賢達治市,天龍國能不飛龍在天嗎?結果顯然沒這麼簡單。
柯文哲決定的多數局長沒什麼爭議,少數幾位卻像白紙上的黑點般刺眼。有人質疑i-voting「民意支持的勞工局長與民意支持的柯市長,哪個才是民意呢?」,基於「行政一體」概念,行政首長掌握領導權並對此負責,假如讓市民直選,有可能發生權責不清的爭議。可惜多數爭論叫人哭笑不得,而非這類建設性的質疑。
勞動局長在市長選前尋訪遴選委員時困難重重,勞方賢達沒多少意願投入,而柯方不意外找來一群資方賢達進行遴選,於是火大的勞方賢達痛心疾首,一炮接一炮,終於還是把屬意人選推上局長。假如勞動團體天職是鬥爭,那麼這次可打滿分,但事前愛理不理,事後抱怨到底,對解決問題有多少幫助?
文化局長的遴選委員會幾無爭議,都是有頭有臉的文化賢達,候選人更是賢達中的賢達,遴選過程尚稱平順,誰知道決定局長後,幾位賢達又辭職又連署,滿口程序正義,原來是14票要超過3分之2,因此「9票不正義,10票才正義」……可能是計算分母超過10的分數太困難,所以事前沒發現。更有價值的文化討論,也淹沒在擅搶版面的賢達口水裡。
講白了「社會賢達」都是人,可能是某方面的專家與前輩,但人的七情六慾、愛恨情仇都有,可能比你我更嚴重;另一問題是賢達進入體制後是大刀闊斧,或是同流合污?國民黨的不分區立委蘇清泉,當初難道不是頂著醫界賢達名號進入立法院?選拔局長的角力過程讓我們見到,許多所謂的社會賢達比起一般人,只是比較老、比較有名、比較大聲,卻更算計、更多私心、更輸不起。
現代社會運作相當複雜,賢達出馬不見得能解決問題,有時反而是製造問題。要應付疑難雜症,當事人更主動參與,人民與政府間更多溝通與互信,政府更公開透明,公民更勤於監督和提升自己的素質,比期待社會賢達來得實際許多,畢竟,現代社會是由高素質的公民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