邇來迭有政治人物的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涉抄襲或其他違反學術倫理等情事,引起社會議論,本文無意臧否論評特定個案,而想探究1個根本性的問題:碩士在職專班是否有寫論文之必要。
近年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大學的招生數漸減,根據教育部的統計,110學年度大學的學生數計118.6萬人,比起100學年的135萬大幅下降約17萬人,致使大學紛紛開設收費較高昂的碩士在職專班以拓展生源和財源。生源方面,110學年碩士在職專班學生數共有5萬3118人,占全體碩士生17萬1779人的比例已達約3成左右;至於財源方面,以國立大學為例,一般碩士生1學分費約1500元左右,然而碩士在職專班每學分就動輒4000元以上,甚至破萬的都有,換句話說,收一位碩士在職專班生的收入,至少可抵2個以上的一般生甚至更多。
然而,各大學對碩士在職專班的課程品質把關往往未盡落實,出席率低落、作業敷衍交差為人詬病許久,最受爭議的是,完成論文是碩士在職專班生(以下簡稱在職生)與碩士一般生共同畢業條件,但一般生可以殫精竭慮完成,在職生在工作與學業兩頭燒的情況下,往往難以抽出時間從事研究事宜或與指導教授討論,又需趕在2年至4年的修業年限內完成論文,無怪乎有些在職生會兵行險著,以找人代筆或抄襲等違反學術倫理方式完成論文。
碩士在職專班既為高等回流教育,主管機關教育部固應督導各大學維護類此專班的課程品質,然而值得商榷的是,碩士在職專班的走向理應是提升職場人士實務上的專業素質,但碩士論文的本質是檢驗一個碩士班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講得直白一點,碩士論文是衡量一位碩士生是否適合繼續攻讀博士班,有無成為學術工作者的潛力,因此對於非以學術為職志的在職生而言,真有通過「論文」的學術考驗之必要性嗎?
歐美國家的碩士大致分成實務取向的授課型碩士與學術導向的研究型碩士,其中授課型碩士課程著重提升專業能力,免提論文,爰籲請教育部應師法此分類,推動實務與學術分流的碩士學位制度,並落實把關碩士在職專班的課程品質,讓在職生課堂能學得可應用在實務上的知識,而非將大把時間虛擲於品質粗劣,又可能引發學術倫理疑慮的論文上。
作者/王昱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