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罷免案,對照上次2018公投,主要皆是民團發動,由素人來發起連署,足見民間團體運動能量是相當豐沛的,台灣作為亞洲少數民主國家,這樣的成果是難能可貴的。但許多重要事情放到公投、罷免層面,卻常常變成政黨動員的比拚,而不是真正就事論事。
回顧2018年,當時有反空汙、反燃煤發電、反日本核食、民法婚姻限定在一男一女、國中小禁止實施同志教育、非民法保障同性共同生活、東奧正名、民法保障同性婚姻、實施性平教育,以及以核養綠公投。最終結果也是變成政黨動員比拚,國民黨以及其所支持的反同團體所推出的反同婚公投、反核食等等皆順利過關,而與民進黨合作的民間團體,例如同志平權團體所推出的以民法保障同婚、性平教育等等公投皆失敗。與當年度的大選結果一致性相當高,根據媒體報導,2018的「九合一」大選,民進黨大敗,國民黨拿下逾三分之二地方席位,蔡英文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為選舉失利負責。

原本正常的狀態應該是公投歸公投、罷免歸罷免,和選舉分開。但為了衝高投票率,又不得不與大選做連結;這樣一來,選民意向與公投結果又和政黨支持呈現正相關。可以見得就是被當成選舉一般的政黨比拚了。回歸這次2025罷免案,最終結果也顯然是和政黨動員呈現正相關,而不是該立委的問政表現。深藍選區的立委通通保住席次,藍綠五五波的區域在國民黨的催票、大咖站台的情況下,也是贏得勝利。但先前國會的亂象歷歷在目,部分國民黨立委亂刪預算、粗俗暴力、與中共眉來眼去,對於立法內容一問三不知等等誇張的行徑都是被媒體報導的事實,卻依舊安全過關,讓人扼腕。
此次罷免案在民進黨因執政包袱而未全力動員的情況下,民團的罷免案通通敗給國民黨的動員。顯見台灣的民主之路還有一段努力的空間,希望將來選民能真的就事論事,將公投、罷免案與政黨分開看。如此才能成為一個更加成熟的民主社會。
作者:向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