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選舉結果出爐,發起罷免的一方慘遭藍白完封,呈現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氣氛,選後我所處的同溫層更是哀號之聲不斷,呈現要亡國的氣氛,無論出發點是否合理,但至少看出來民團非常重視大罷免,可惜的是位於北平東路的總統府與黨中央,即使被對手列為「首要攻擊對象」仍老神在在,看了哭笑不得。
大罷免選舉過後,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召開記者會,僅向罷團表達感謝,自居這不是兩個政黨的惡鬥,表面看似溫情,其實想表達「民進黨沒有輸,輸的是罷團」,喊的是檢討究責,但卻看不出誠意。
諷刺的是,726過後,國際媒體會認為「民進黨輸了」不認為是「曹興誠輸了」,民進黨仍堅持是「罷團的側翼」,看似清高,但在部分公民眼中恐怕是「不願承擔責任」的藉口。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在公開信中坦言,全台各罷團在二階連署過後早已筋疲力盡,第三階段需要民進黨接手,但綠營卻定調是自己是側翼,從那時他就知道「大罷免不樂觀」。
當然也有支持者反駁說,罷區的民進黨議員很努力,總是早起掃街站路口,這是事實,但此類說法僅強調個人努力,卻忽視整體動員意識薄弱,黨高層袖手旁觀的現象。
公民當然知道民進黨民代努力幫罷團助選,但不滿的是中央黨部在這場重大戰役選擇消極,不僅未以大選的規格對待,甚至也不如當初「四個不同意」公投等級,沒有設定競選總部、也沒有競選總幹事,更少了那些拿撞球桿的明星講者們。
相較於面臨「亡黨感」的國民黨一次出動六都首長與藍白兩黨主席當主力,同意方僅靠立委、議員當側翼,資源明顯不對等。人民問,黨中央的誠意在哪裡?
雖然有支持者不服氣反駁,「如果民進黨下去罷免,就會落入藍綠對決的圈套」,但無論民進黨動不動,藍營已成功定調為「藍綠對決」,難道開記者會喊冤「這不是兩黨對決」,人民就會買單嗎?
民進黨支持者喜歡嘲笑台灣民眾黨「烤肉不帶吐司」,但在第三階段關鍵時刻,大家僅看見黨中央不願當主力,只願當民團的「側翼」,讓公民在前線衝鋒,贏了由民進黨補選,輸了與民進黨無關,老實講這坐享其成的心態,遠比「烤肉不帶吐司」更糟糕。
選舉結果後,支持罷免的公民暴哭,他們擔心「不在籍投票」、「中配六改四」、「離島建設條例」等惡法被強行通過,藍白在國會大刪預算,凍結租屋補貼等政策,已讓政權實質癱瘓,被中國製造破口。

只可惜民進黨中央與立院黨團只寄望「國民黨選後轉性」,恢復理性監督,有如一隻鴕鳥埋在地上,刻意對惡狀視而不見,形成「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荒謬場景,如果皇帝覺得還好,底下何必如此拚命?
這場戰役中,公民有「亡國感」、國民黨有「亡黨感」、但公民們的「亡國感」卻沒讓執政當局有了「退一步即無死所」的感受,導致綠營選擇置身事外,觀賞「大衛大戰歌利亞」。
民進黨有老神在在的底氣,因為大罷免失敗並不會讓民進黨掉任何一席,但大家在這場戰役中看見憂心的人民與淡定的府院黨,兩者感受有極大落差。
更令人擔憂的是,公民們已經形成「不如以戰止戰」的言論,主張若藍白國會主導「親中弱台」法案通過,民進黨應強硬不執行,形成憲政僵局。
但另一方面,部分民意也希望執政黨與在野黨妥協合作,兩種矛盾的聲音互相打架,民進黨恐將受困於支持者與民意之間的兩難。
黨中央面臨可預見未來,會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感受嗎?民間最擔憂的是,民進黨還有承擔責任的能力嗎?
作者 / Os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