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發兵19萬為圍攻烏克蘭,並以「中立國」及「放棄北約」兩個條件壓迫基輔當局,因戰火紛飛的難民影片不斷地流傳,烏克蘭頓時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地方,細數烏克蘭的近代歷史,就一部抵禦蒙古、沙俄、蘇聯等政治強權追求自主性的辛酸歷程。13世紀,蒙古帝國的鐵騎踏碎了基輔羅斯的土地,東北部被金帳汗國收入囊中,在蒙古的統治下逐漸形成了俄羅斯民族,而由於幅員遼闊,蒙古未能管轄到的西北部地區,也正是今天的烏克蘭地區,逐漸與東北部分道揚鑣,之後被波蘭和立陶宛征服。
烏克蘭長年想擺脫沙俄的制肘
回顧歷史,1654年烏克蘭簽署了關於接受沙俄對於烏克蘭統治和保護權的《佩列亞斯拉夫協議》,承認烏俄合併。隨後,《佩列亞斯拉夫協議》在蘇聯解體後一直為俄烏雙方所爭,因為該協定要求烏克蘭承認沙皇的最高權力,但保留烏克蘭自治權,不過最高權力的任命需要沙皇的批准,外交使團的訪問也需要向沙皇彙報情況。因此,烏克蘭學者通常認為此僅僅是對於俄國的附屬以及被保護狀態,是一種平等的合作夥伴關係。然而,俄羅斯方認為此協議的簽署是烏克蘭為了脫離波蘭的壓迫而做出的選擇,而俄方並未從中得到好處,而將其解釋為俄烏雙方共同命運的歷史基礎。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後不久就頒佈法令,禁止烏克蘭書籍的出版和流通,並且禁止開發大型使用烏克蘭語的活動,例如戲劇、歌曲、詩歌等。特別是在教育上,沙皇政府不僅禁止教授烏克蘭語,還創建了講俄語的高等院校。在這一時期,烏克蘭經濟發展較好,特別是農業上,烏克蘭一度建立了許多港口和城市,有時經濟發展竟超過全俄羅斯的整體水準。到了工業化時期,俄國也並未控制其經濟,烏克蘭開採了大量礦山,建立工廠、城市,經濟發展迅速。雖然後來俄國對烏克蘭對於國外的商品交易進行了一定的限制,但是烏克蘭的整體人民生活水準依然高出俄國不少。
蘇聯時期烏克蘭面臨史無前例的大饑荒
1917年二月革命後推翻沙皇政府後,烏克蘭在經歷了4年的混亂狀態而無望獨立後,於1922年加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而在這段時期,蘇聯為了快速發展成工業國,在全國推行農業集體化,但在1932-1933年,烏克蘭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饑荒」,烏克蘭人民在這場饑荒中死亡300-350萬人。此一時期的一些特殊問題,俄烏雙方產生了裂痕,還有對於二戰後重建的問題,俄方更多強調對於恢復烏克蘭經濟以及科學文化領域的幫助,而烏方更多的是將關注點放在蘇聯時期政治經濟制度中的一些問題,帶給烏克蘭社會難以磨滅的消極影響。
例如,隨著蘇聯的解體30餘年來,烏克蘭繼承了蘇聯遺留下來的重工業基礎的比重幾乎減少了一半,如今的烏克蘭基本是靠農產品、服務業以及金屬礦產的出口為生。然而,依據2021年聯合國的統計中顯示,大約有460萬人都沒有獲得足夠的營養,特別是5歲以下的兒童,竟有20%因為沒有足夠的營養而發育遲緩,顯見烏克蘭整體經濟的窘境連普通民眾的正常生活都難以保障,導致大量的烏克蘭年輕人千里迢迢奔赴國外找工作,而不參與國內經濟建設的原因,亦是烏克蘭政治菁英階層寧願親近西方,也不願親俄羅斯走過往錯誤的冤望路。
烏克蘭人追求自由歷史給予台灣人的啟示
今日烏克蘭是否乃明日台灣?輿論上有許多的討論空間,但筆者認為做為一個企求和平、自由、民主、尊嚴的台灣人,若能深刻瞭解烏克蘭長年來想要抗拒沙俄、蘇聯的歷史過程,對台灣試圖擺脫中國的侵略或併吞依然有所啟示,台灣人也應當為烏克蘭人祈福和平。至於這場戰爭能持續多久是關鍵,對美國總統拜登而言,能夠以武器援助、經濟制裁延長戰爭時間,藉此來拖垮俄羅斯,甚至導致其內部政變,是最佳的戰略;對俄國總統普丁來說,戰爭越早結束,扶植烏克蘭親俄政權,經濟上跟中國合作以應付國際制裁,對其為最佳解方。
作者 / 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