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這次的臉書大當機,西方媒體再度關心起了社群網站對人生的必要性。部分社論甚至認為,經過這六、七小時沒有社群網路的生活,人們其實可以不需要被臉書綁架,甚至有發起刪除社群軟體的呼聲。社群網站其實已經反客為主取代了它原有的意義,原先只是個分享個人生活的網絡,卻漸漸的成為人們比較誰過得好、誰的孩子漂亮甚至激起修圖風潮,如今是人們追求著社群網站上眾人按讚、追蹤與稱羨的假象,幻象取代了現實生活,終究不是健康而長久的生活方式。
臉書、Instagram與WhatsApp等社群網站在今年10月3日遭遇一次全球性的大當機。臉書旗下幾乎所有社群服務同時斷線長達6小時左右,這場社群浩劫帶來的反應,除了大量用戶投向臉書對手的社群軟體外,在西方又激起了一波對網路科技的反思:數位時代的我們是不是被社群網站綁架了?人際關係究竟是人與人的聯繫還是只是一行又一行的字元而已?
這幾年,人們逐漸開始反思網路科技、社群網路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許多研究已經顯示了社群網路對人類社會的負面影響。
首先,社群網路被用以控制群體思想、操縱政治或經濟意識,早已不是新聞,從劍橋分析事件、英國脫歐到美國川普當選,都籠罩在利用社群網站分眾分流、濫用網路個人資料等疑雲之中。
第二,網路科技與社群網站嚴重的影響與分散了人類的專注力,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力》(Deep Work)一書之所以在書市熱銷,就在於它點出了網路如何將我們的思考從深入推向淺薄,導致了「專注」這件事情成為稀有罕見的能力。從我們對網路的觀察,也可以發現為了適應網路閱讀的文體、爭取閱聽人有限的注意力,人們開始屏棄嚴謹的思想(或者要加上一句「文長慎入」這種意義不明的警語),投向標語化與懶人包等刪減的形式。
最後,人類的生活與審美意識,也大大的被社群網站所扭曲。許多研究都指出人們會因為在社群網站上相互較勁或是誤信網美,而對自我的生活情況與身材感到自卑,大大的影響了人們對自我的評價與心理健康。
歷經這次的臉書大當機,西方媒體再度關心起了社群網站對人生的必要性。部分社論甚至認為,經過這六、七小時沒有社群網路的生活,人們其實可以不需要被臉書綁架,甚至有發起刪除社群軟體的呼聲。社群網站其實已經反客為主取代了它原有的意義,原先只是個分享個人生活的網絡,卻漸漸的成為人們比較誰過得好、誰的孩子漂亮甚至激起修圖風潮,如今是人們追求著社群網站上眾人按讚、追蹤與稱羨的假象,幻象取代了現實生活,終究不是健康而長久的生活方式。
臉書大當機時間剛好是台灣的晚間時段,相較於西方人哀鴻遍野,許多台灣人一覺醒來宛如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但社群網路的警訊並沒有離我們而去。台灣人民對社群網站的參與度很高,比較、羨慕與競爭的心態也不少,許多年輕人甚至把網美、網紅當成未來的理想職業。儘管網路科技在未來仍然會佔有重要地位,但如何保持正確的心態看待臉書上貌似成天度假的網紅,如何不被網路所誤導或影響身心,將是台灣人民終究要面對的議題。
作者 / 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