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戰爭和不穩定,並維持台海和平,是美國數十年來一貫的政策目標。若以美方所擔心的一旦台灣從事實上獨立的國家往法理上獨立的國家位移可能引來中國武力犯台、美國可能因此被迫捲入軍事衝突來看,則「現狀」指的是台灣不能宣佈成為獨立的國家。
一月下旬,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波頓在白宮舉行記者會,宣布制裁委內瑞拉國營石油公司,當時眼尖人士就發現,波頓背後的世界地圖意外透露了玄機。中國和台灣明顯被標出不同的顏色,顯示華府並不認為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這也讓許多人振奮不已。
揆諸歷史,戰後美國對台地位的立場,雖一度配合中國情勢而游移,但自韓戰以來,就是「未定論」。1945年二戰結束,美國對中華民國政府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戰時協議,逕自將台灣編入中國版圖不加阻止。但待中國內戰爆發,美國基於戰略考量,不願台灣落入共黨之手而有意採分離台灣政策時,便轉而主張台灣地位未定(須待戰後對日和約來決定)。只是分離政策未果,加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流亡台灣,美方一度評估中共終將解放台灣,亦評估台灣不值得出兵拯救,於是1950年1月不干涉中國內戰的聲明發表,美國又回到台灣屬於中國的立場。但此種「撒手不管」政策沒維持太久,同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重新重視起台灣的戰略價值,於是再度回到地位未定,並在1951年舊金山和約締結過程中加以主導,使台灣地位成為未定狀態,然後就一直維持「未定論」的立場,直至今日。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舊金山和約生效後,「未定論」也在牽動美中台三角關係變化的重要歷史時刻一再被華府公開重申。1954年「共同防禦條約」締結,雖意味美國大力支持中華民國為代表中國的政府,但同時國務卿杜勒斯也在簽約的新聞發表會上重申台灣的歸屬迄未解決,並非中國的「領土」,換言之,「台灣地位未定」但承認中華民國治台合法性的國際軌道,是美國當時的態度;1950到1960年代,為解決兩個中國對立的僵局,美國曾試圖在「未定論」的基礎上,倡議「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解決方案,讓台北和北京並存於聯合國,但未能成功;1971年,聯大通過二七五八號決議案,中國代表權問題塵埃落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此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所承認的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國務院在此前夕再提「未定論」,做為防止中國取得台灣的理據;等到1978年,美國轉而與北京建交,但並未因此「承認」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份,反而制定「台灣關係法」,來保障台灣的安全,並繼續維持一個不受中共統治的台灣。之後雷根政府的「六項保證」之一,也不承認中國擁有對台主權。從而,我們可以說,「台灣地位未定論」是美國介入台海的張本,與戰後美國的對台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無論2004年10月國務卿鮑威爾宣稱「台灣並非獨立的,它不享有國家主權」、2007年8月白宮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韋德寧指出「台灣或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不是一個國家」,抑或2016年歐巴馬總統所謂「某種程度的自治」的說法,可說都是「未定論」的不同表述方式。換言之,美國雖不承認台灣與中國同屬一國,但不論中華民國或台灣,美國也都不承認是個國家。
此外,現階段華府所謂「維持現狀」的底線,也是吾人應認清的事實。防止戰爭和不穩定,並維持台海和平,是美國數十年來一貫的政策目標。若以美方所擔心的一旦台灣從事實上獨立的國家往法理上獨立的國家位移可能引來中國武力犯台、美國可能因此被迫捲入軍事衝突來看,則「現狀」指的是台灣不能宣佈成為獨立的國家。這不論共和黨或民主黨執政均為如此,包括對台灣友善、被某些獨派寄予厚望的川普政府亦然。
這也是為什麼,日前AIT針對喜樂島聯盟推動獨立公投會公開表態反對的原因。如果說,戰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格局,相當程度是在美國的「保護」下,方能維持至今;而不少人也認為,獨立建國的成敗,取決於美方介入相挺與否,那麼,此次AIT的大動作,固然是個打擊,但或許也讓急獨派有機會能夠重新審視自我、調整腳步,更慎重地朝目標前進,而不至於因高舉理想但錯估現實,徒增不必要的挫折,以及台派內部的裂痕!
作者 / 彭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