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的製造業頻頻面臨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競爭,自造者運動主打的客製化與創意設計,很可能就是台灣製造業的出路。
近年來,第三次工業革命成為西方社會熱烈討論的議題,大部分的論者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內涵除了綠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自造」(make),也就是所謂分散式的製造業。自造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是物品的生產者,因此可以更專注在精緻化、客製化與專業化的製造型態中。而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則是在形容當前這一波個人製造物品的風潮,個人或小型團體利用3D列印機、CNC等機械,搭配CAD軟體設計,由下而上的挑戰了既存的消費市場,可以期待的是一波波自造者運動下,未來的工業製造將不再是侷限在大公司、大工廠手裡,個體戶發揮的創意與設計能力可能將大大顛覆我們對於既存商品的想像。
自造者運動有兩個主要的特徵,一個是個體製造,一個是集資的方式。個體製造方面,自造者以個人或團體的型態,思考並實驗產品原型,並透過3D列印機、CNC等製造儀器或透過小量外包來自主打造產品,這種製造方式的好處,在於可以讓自造者在創意發揮上不受到過度侷限,相較於大公司發行商品時必須經過密集的討論協商與市場調查,大公司最後生產的產品往往是各方妥協下的產物,自造者可以不需要經過那麼多妥協自行生產自己認為可行的設計。但自造者欠缺規模經濟,成本通常比大公司量產高上許多,不過,由於自造者目前的市場還算小眾,小眾市場通常能夠接受高一點的售價,這也是自造者運動蓬勃發展的市場領域。
另一方面,自造者運動的募資方式除了透過創投之外,還有許多以贊助形式籌資的管道,例如Kickstarter、Indeigogo等募資平台,都成了自造者籌措經費的來源。而消費者也樂於透過評估與探索自造者的專案,來加以贊助,同時,因為是以贊助的方式來募資,自造者在生產過程中,所要專注的焦點通常就是在於如何完成預定的產品,但若是大公司則經常要受限於股東的獲利,因此許多較為創新的產品經常會因為市場前景不明而被擋下,但自造者通常沒有這種問題。
自造者運動目前依然一片看好,西方論者認為,這種分散式製造業,早晚會成為新一波工業革命的中心。事實上,在受夠了資本主義大量製造帶來的品味平庸後,現代的消費者越來越強調個性化與創意,自造成了這新一代消費者的理想出路,也成了許多心懷創意與設計製造能力者力求表現、脫穎而出的最佳機會。自造者運動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國會甚至為此鬆綁了募資監管的規定,就是為了讓新一代的自造者能夠不再因為錢而綁手綁腳,能夠盡情揮灑創意。回到台灣,台灣的自造者運動方興未艾,募資平台也一間一間開,但是卻依然沒有廣泛的受到的注目與重視,儘管政府為了新創產業願意修改公司法,但這遠遠不足。
政府對於自造者運動的不重視,還體現在教育、宣傳與政策規劃等層面,都亟待政府加以規劃。事實上,近年來台灣的製造業頻頻面臨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競爭,自造者運動主打的客製化與創意設計,很可能就是台灣製造業的出路,政府理應重視台灣成為創意設計中心的可能性,而不是繼續留在傳統製造業的僵化思維中。
作者 / 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