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招制度在108年起推出新制,部分校系不必考學測,即可申請入學。術科如音樂、美術與體育等,該校系若不參考學測成績,考生得不用參加學測,可憑術科成績參加個人申請或繁星推薦。至於非術科校系,第一關的篩選科目減為1至4科,可望能降低考生的應試壓力,並增添中後段私立大學在少子化年代招生的武器。
筆者感嘆,學生人數追不上大學招生人數的無情現實,考招多元若僅是淪為招生思維,無法要求大學端建立品牌特色,臺灣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只會繼續向下沉淪。
近年來,教育改革不斷在招生多元的途徑上著墨,企圖翻轉傳統紙筆成績至上的思維,但缺乏學生興趣探索與職涯發展的真正配套,多元比序早已名存實亡。十二年國教上路不到四年,全國大多數招生區的多元比序早已是走味的咖啡,你我心知肚明。
別再將問題癥結點推給民眾走不出明星高中或升學名校的思維,更應問問多元教育下學校端做好什麼準備?
每所高中職圍牆上掛著「學校優質化」的布條,但社區高中或技職學校真的發展出吸引學生的特色嗎?讓學生可以完全相信學校的課程安排,完備個人面對未來社會挑戰的能力素養嗎?
這樣的疑問同樣適用在108年的大學考招制度!大學端為了搶食學生,是大開方便之門讓學生輕鬆玩四年?還是發展校系特色讓學生在大學四年完備自身能力?大學之門廣開,畢業把關機制蕩然無存,也難怪大學生學習態度不佳,睡覺、滑手機樣樣來,虛擲大學四年。
中信金接手了臺南市的私立興國管理學院,用企業的角度經營學校,為學生設計了一套職場所需的課程,並藉由保障就業的制度,打造出學校的品牌口碑。不必擔憂招生不足,不必為了討好學生降低教學品質,學校發展自然向上提昇。
唯有真正落實學校評鑑,讓評鑑不佳的學校退場,別再校校有獎,校校優質,落得民眾嘲諷質疑。當學生信賴學校的特色發展,確信自己未來想要什麼,能做什麼,多元入學便能水到渠成。
作者 / 林柏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