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次教育改革者鼓吹讓學生多些時間去修習社交學習探索,學些不同的技能,就會有人出來說這些技能不能當飯吃,對改善經濟無益,那請問文言文可以當飯吃嗎?可以增加GDP嗎?可以讓學生寫好應用文或拿來創作嗎?
還記得小時候看到對成語「買櫝還珠」的解釋時,心想:世上哪有人那麼笨,花了大錢買個花俏盒子,卻把裡面最有價值的珍珠還給賣家了。想不到長大後,發現還真的有這樣的人。這些人就是那群死抱著文言文不放,把它當成中國文化傳承的人。
文言文最早的起源是因為鑑於利用原有中文書寫媒介及載體(毛筆、墨硯與竹簡)書寫儲存不易,速度也不夠快,因此以簡略的方式將其記載下來,也就是一種速寫的工具。也因此,重點應該是在記載之內容,而不是記載的方式。但是在台灣文言文卻成了一種政治符號,被當成了中國文化的代表,不禁令人有「買櫝還珠」之嘆。
聖經舊約以古希伯來文寫就,莎士比亞與塞萬提斯的著作分別以中世紀英文與西班牙文寫就,也因此這些經典的現代版本都以現代各國語言所翻譯,但是沒有人會因此質疑這些著作不代表猶太教、英國或西班牙的文化。
因此強調必須使用文言文才能了解中國文化不過是強說詞;再者,文言文最早發明的目的是在於讓使用者能夠更快速的了解內容資訊,但是過了幾千年後,當時用語早已無人認識,還必須要有人解釋,學生才能了解,甚至於解釋還有可能有錯誤或爭議。如此說來,在這個二十一世紀,資訊即時發生即時精準傳送的數位時代,文言文這樣的工具到底是在鞏固解釋者的權威,浪費學生的時間與精力,還是真的在傳授中國文化?
為什麼每次教育改革者鼓吹讓學生多些時間去修習社交學習探索,學些不同的技能,就會有人出來說這些技能不能當飯吃,對改善經濟無益,那請問文言文可以當飯吃嗎?可以增加GDP嗎?可以讓學生寫好應用文或拿來創作嗎?喔,對了,台灣國文教育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課綱與老師都不喜歡教學生創作,不管是用白話文或文言文。
那麼請問文言文到底有甚麼用處,除了用來寫惡名昭彰,身為缺乏行政效率代表的八股公文與法官判狀呢?或是說,拿掉了文言文這個外表亮麗難解的盒子之後,也許我們會發現,在大部分的古文裡面根本沒有甚麼中國文化的寶珠,只有一些老舊陳腐的破棉花?都已經西元2017年了,我們還在爭論這樣的事,會不會很可笑?
作者 / Meta S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