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它牽涉到一個族群的認同與延續,更是保存並發展人類文化遺產最好的載具。
史前時代的台灣蘊藏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存有現今世界唯一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一個語系:南島語族,而後隨著歷史的變遷,來自各方的移民紛紛移入,歷經長年的交流、融合,發展出相互尊重、包容的原則,構成台灣多文化、多族群、多語言的社會。然戰後來台的黨國外來政權,以戒嚴及白色恐怖等高壓統治厲行「中國化」,貶抑台灣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使得原本在地豐富的文化資產至今面臨存亡浩劫,母語更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有鑑於這樣的歷史悲劇,文化部近期力推《國家語言發展法》,以復興日益瀕危的母語與台灣手語,並促進語言多元及平等。然如之前的社會新課綱議題一樣,每當蔡政府推動本土化教育時,深藍統媒就會瘋狂地進行政治攻訐,扣上「數典忘祖、文化台獨、去中國化」大帽,敵視台灣的心態從未改變。
深藍統媒稱「國語」(北京話)自戰後七十多年來已是台灣文化的「DNA」[連結],殊不知這樣的「DNA」是被外來的國民黨政府強加在台灣人身上的!蔣氏殖民政權來台後大搞「國語運動」,各級學校限用「國語」並嚴禁「方言」教學,老一輩人求學時在校講母語會遭「掛狗牌」、掌嘴、罰錢等各種懲處。也就在黨國對母語無盡的箝制與羞辱下,「國語」才成為今日台灣人的強勢語言,藍媒今日吹捧國語不過是反襯國民黨過去的惡行罷了。
藍媒「擔心」語言法將母語入法受否會讓本土語言「排擠」到其他弱勢語言的說法實在令人匪夷所思[連結],文化部推母語入法是為讓逐漸式微的本土語言文化得以傳承,從來沒有要藉母語打壓其他語言的意涵,吾人真不懂這樣惡意曲解的目的為何?
保存母語以維護文明資產現已是國際潮流,《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十七條明定:「凡有種族、宗教或語言少數團體之國家,屬於此類少數團體之人,與團體中其他分子共同享受其固有文化、信奉躬行其固有宗教或使用其固有語言之權利,不得剝奪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更將保存母語列為捍衛文化權價值的重點工作,積極促進全球語言文化多樣性,更訂每年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提醒世人維護母語文化的重要。
此外,對於目前一些誤解「語言平權」說法流竄造成社會不安,文化部在推法言法草案的同時也應耐心多方澄清以化解疑慮。這部法案並不會要求所有公共服務必須使用所有國家語言,更不會要求學校都要教這些語言給學生。肯認母語為「國家語言」之目的在於尊重多元文化,以官方制度性的支持提供弱勢語言保存延續的管道,而非強迫所有人都要理解並學習這些語言,也不會影響既有語言的自然發展。
《國家語言發展法》實行的深層意義在於推動語言轉型正義,以彌補過去國語運動帶來的文化遺毒。藍色政媒不做實質理性探討,企圖造成人民誤解還恐嚇說如此會害下一代無「語」問蒼天[連結],昔日搞語言迫害之徒如今作賊喊捉賊,豈非莫大的諷刺?
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它牽涉到一個族群的認同與延續,更是保存並發展人類文化遺產最好的載具。母語一旦式微乃至滅絕,既使這個民族仍存在也失去了靈魂,淪為他人文明的附庸。保存母語勢在必行,期許政府積極任事,為台灣建立多元語言永續發展環境。
作者 / 賴彥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