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錕所言台灣社會對於軍人以及戰爭的態度確實是應該省思的問,然而探討問題成因的過程中,Power錕明顯犯了「歸因錯誤」以及「倒因為果」的毛病。
7月20日在台上映的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是知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不只因為諾蘭導演的名氣吸引許多人進戲院捧場,電影本身刻劃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的經典戰略性撤退也讓許多軍事迷、歷史迷以及評論人動筆寫下影評分析,包括前總統馬英九也特別以此為引去寫《從敦克爾克到仁安羌》,來談亞洲戰場中的「仁安羌大捷」。然而,諸多評論中,讓筆者特別想提筆「回應」的是8月5日由近來相當火紅的「網紅教授」Power錕 − 李錫錕。
李錫錕教授在「Power錕的紙牌屋」,張貼了影評「POWER電影院第五回: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在當中談到他推薦觀看《敦克爾克大行動》的理由,而其中這段話相當值得討論:
「我覺得我們台灣這一方面,真的要深刻的檢討;現在世界上有三個隨時可能發生戰爭的地方,中東、南北韓、台灣海峽,台灣明明是今天世界上三個隨時可能發生戰爭的火藥庫,我們對於戰爭的觀念,為什麼跟英國人差這麼遠呢?就是因為我們對戰爭似乎忽視,甚至於厭惡,甚至於不去關心;就是軍人在台灣的心態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們也知道保家衛民是他們的神聖責任,可是一方面民間對他們似乎也缺乏關心、溫暖跟支持,所以我們今天發現,這個軍隊裡面有很多問題。
所以我們今天應該調整態度,面對戰爭要像生病一樣,預防勝於治療。英國展現的那種生命力、人民的愛國心,這是我們應該要深切去檢討的,希望《敦克爾克大行動》能成為台灣人莊敬自強的啟發。」
筆者認為,Power錕所言台灣社會對於軍人以及戰爭的態度確實是應該省思的問,然而探討問題成因的過程中,Power錕明顯犯了「歸因錯誤」以及「倒因為果」的毛病。
整個台灣的根本問題,在於「不知為誰而戰,不知為何而戰」!
Power錕欣羨英國軍隊在敦克爾克大撤退中展現的「強大的愛國心與應變能力」,應變能力乃是「技術層次」的問題,透過研發、精進與革新終能克服;但強大的愛國心卻是「精神層次的認同」問題,也是台灣社會與國軍共同面對的問題。海島台灣在進入大航海時代後,原本屬於原住民的生活家園先後面臨東西方各海上列強來犯,隨著歷史的推展,經歷過許多政權更迭。
晚近百年,歷經滿清帝國、日本帝國與國民政府,在二次世界大戰一路到冷戰對峙,台灣社會存在著來自各地的不同族群,也積累許多戰爭遺緒的衝突與認同爭扎。尤其在度過世界上最長的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至今仍深深影響著台灣的發展與思維,是而要訴諸「愛國心」之前,無可迴避的得面對首要問題是「愛的到底是哪一個國」。
從體育賽事的國際參與,到對於戰爭準備的假想敵與防衛範圍,在名稱上到底是中華民國是中華台北還是台灣都充滿拉鋸,我們的選手與國軍都不知道究竟是「為誰而戰」。而當權貴裙帶把持台灣的各項資源分配,既得利益的體系不斷壓迫著人民,出身庶民、常民社會的選手與國軍更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何而戰」。
沒有解決認同的問題,再怎麼用力的訴諸愛國心也是枉然。
國軍欲求關心與溫暖,要先「值得被愛」!
相信飽讀詩書的Power錕,一定知道「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的道理;要說到社會對於國軍整體的觀感,必先從國軍的表現來檢視。
軍紀崩壞的程度去翻看報紙的社會版便可知,上個月涉嫌A阿兵哥加菜金的海軍少將在遭起訴後,還能高升副參謀長,參與掌管全海軍的重要軍務;這不僅是讓海軍司令黃曙光所喊出的「海軍清流年」破功,別說是社會大眾,光是在國軍基層中恐怕都難以服人,遑論建立對國軍的信賴。退休高階將官赴中國接受中共禮遇更時有所聞,這當中涉及對台灣防衛安全的威脅與衝擊是直接對戰略的損害,而此類事件的發生,更嚴重損及整體軍心士氣。
另一方面,台灣進入無實際戰爭的時期,國軍理應不會有所傷亡,但光是7月14日到26日這短短12天就死了四個軍士官兵;不久前國防部公布2003年到2007年之間國軍官兵傷亡人數統計,數字高得驚人,死亡848人、傷殘1238人。每一個傷亡數字背後都是一個家庭,同理心論,如何讓一個家庭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在和平時期中投入軍旅生涯冒這麼大的生命風險,這是討論兵源問題中最迫切卻缺乏討論的問題。
Power錕願意運用自身社會影響力,去喚醒大眾莊敬自強的精神固然好,但錯誤的歸因以及倒因為果的說帖,只會讓大眾無以掌握真相,進而導致無助解決問題。面對台灣海峽高度的戰爭風險,能夠抱持「預防勝於治療」確實是應有的積極態度,但在開始「預防」之前,根本性的認同問題與軍紀改革,才是最迫切需要處理的課題。
延伸閱讀:
Power錕影評「POWER電影院第五回: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