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媒體曝光臺北市長柯文哲任職至今,已幫台北市減債300億,這項「政績」卻是市民一直「無感」的作為,媒體上的民調依然直直落,這不禁讓人感覺,到底台灣社會期待政府做什麼?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政府作為?是苗栗那樣,只因為「臺北有,我們也要有」,所以毫不考慮的大量舉債,蓋蚊子館、舉辦鋪張的活動,種種作為只為了滿足人民的「物質虛榮」?這種債留子孫、債留地方,絲毫不考慮未來的政治作為,實質上就是一種基於政策買票為目的的不負責任的政績,
為什麼地方人民卻依然支持這種政府首長?卻對於考慮到未來、盡可能不撒錢的政治人物「無感」? 這至少有幾種解釋,或許是台灣社會依然慣於把政府當父母,當伸手牌卻不願意面對後果,樂於享受公共建設,但卻沒想到有些公共建設根本是不需要的,只是一種浪費稅金、浪費資源的政策,卻受到不負責任的人民與政治人物的喜愛。縱觀台灣歷史,這種情況層出不窮,除了近期台灣出現許多文藝博覽館、蚊子館,到稍早台灣各地如雨後春筍出現的「科技園區」、「工業區」。中央對於各地方的政策規劃一直都有種放任的心態,欠缺整體政策規劃與資源分配,使得整個島上出現了如此多浮濫的建設,但是這些建設因為「看得到」,所以成了政治人物邀功的最佳籌碼,人民根本也不在乎這種政策的意義何在,只是隨著大聲歡呼。
然而,隨著時間經過,人們才發現自己被騙的團團轉,蓋了那麼多東西卻沒有帶來生活品質、工作機會,徒增的只是日復一日老舊的園區,以及政治人物輕易的獲得滿滿鎂光燈。 台灣社會對於民主政府的錯誤想像,使得人民與政治人物得以不負責任的作為,無論是不經思量的建設、徒勞的政策補助與禮金,實質上來說不僅僅是政策買票,更是一種錯把政府當父母的思維使然。就像孩子討糖吃,父母卻不顧孩子的身體一直餵糖一般,台灣社會就像這般被寵溺的孩子,而我們假想了政府就該當這種不負責任的父母。但其實政府的所作所為最終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台灣社會終究要付出代價。 也或許是台灣社會喜歡物質虛榮,苗栗就是一個例子。
苗栗舉債建設,搞得縣政府發不出薪水,還被諷刺為台灣的希臘,但許多苗栗人民卻依然感謝那個舉債縣長,只因為他讓苗栗也有了臺北有的東西。其實苗栗原本如此的不受到注目,追根究底是台灣一直以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但苗栗最終卻不選擇向中央抗議爭取更多資源分配,反而選擇以大量舉債的方式來進行建設,說穿了,某個意義上都是因為政治人物了解,儘快給人民他們想看到的,自己能獲得的政治利益才能最大化,一切都是為了滿足選民期待,也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台灣社會喜歡物質虛榮,政治人物自然從善如流,形成了一道社會與政治人物的同謀,正是如此,台灣社會選擇對還債無感,卻對無用的建設感激有加。 台灣社會對民主政府的錯誤想像,以及在物質虛榮所構成與政治人物的同謀,共同造成了台灣社會對無用建設「有感」,卻對有益的政策「無感」的矛盾現象。即使是舉債也要蓋一堆欠缺妥善考慮的公共建設、政策補助,都是因為台灣社會毫無節制的虛榮、貪婪以及錯誤的把政府當父母所帶來的結果。
台灣社會終究必須從這些幻象中清醒,並正視「世代正義」,因為這些毫無節制的建設、補助與花費,都將成為下一代或下下一代人沈重的負擔,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理由把自己的快樂建設在下一代的痛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