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轉]【書摘】《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上

  • 歷史
  • 民意

(編按:本書為集結26名七年級作家以不同筆法試圖嶼社會對話,描繪七年級生處境的文學作品合集,書摘從中挑選兩篇刊登)

 

圖片來源:想想論壇
圖片來源:想想論壇

〈穿行,在訴訟、防禦與責任間〉

 

二〇〇七年我從醫學院畢業。當身後出現了跟診醫學生,且全是八年級生,我才意識到,此刻,醫院上線的,正是七年級大軍。

當你住院(希望只是假設),有天深夜胸悶、冒冷汗,按了呼叫鈴,來看你的不太可能是三、四年級生,少數是五年級生,部分是六年級生,但機率最高的是七年級生。

那本該是蓄勢待發的。但人們說,這是一個崩壞、撤退與冷卻的年代。

二〇〇〇年我剛進醫學院,那時不流行「五大皆空」。迎新那天,我隱約聽見隔桌學姊,說著招募五人的兒科住院醫師,十五人競逐;同桌學長說,他想走外科,特別是創傷科,他成就於碎裂肢體出院後的重組如初。那一年,我聽見的是對五大科的壯志。同學說,這比較有當醫生的感覺。

而後,一屆屆的學長姊畢業了。我們打聽去向,學業頂尖者多以皮膚科為志願;但仍有不少人選擇五大科,在見習時,我看著他們主持會議,口條清晰,英語流利,在病房面臨決策時,沉穩不失明快。他們深具責任感,沒有下班的概念,只知病患有狀況得處理到底。一段時間後,一則則消息傳開,有人離開五大科,理由:生涯規畫。其中有人還帶了件不愉快的纏訟。

約莫此時,「防禦性醫療」的概念四方飄蕩,外在局勢已成形,內在信念鬆動著。這光景和初進醫學院時已不同。

實習最後一個月,我來到心臟外科。負責的總醫師R,給我一種「碩果僅存」的感覺,這和整形外科擁有多位總醫師、住院醫師的「瓜瓞綿綿」師徒族系很不一樣。

R見我來,竊笑:「要好好abuse你!」

「Abuse」是行話,指所有雜事推給你、操你,日以繼夜,無限度地。我知道這是玩笑,現在想來卻荒涼。大刀小刀,R五天內至少四天上刀,過一種刀房、病房、加護病房的連線生活,就算下班,手機也得開著,讓護理傳報病患實況。工作其實從未停止,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延伸至私生活。

有次我們進了刀房,由於病患狀況不穩定,就這樣一路手術到中午、下午,然後天黑。

「學弟,先下刀吃飯吧。」R說。

手術仍在進行。飯後我又上刀。

「學弟,先回家吧。」R說,時約晚間八點。

我回到病房,補齊今日未竟之事,回家沖澡後便陷入昏睡。我不知道他後來幾點下刀,但知道隔日他準時主持晨會。

畢業後等待服役前,我來到東部,參與T教授的手術團隊。T,三年級生,任職於北部某醫學院。

「退伍後,來台北找我吧。」有天他在刀房對我說。他還說,會把我訓練到總醫師,再退休回舊金山。

我謝謝T對我的看重。為了這看重,我踟躕反覆,喜悅也折磨。或許因為個性傾於多慮,我害怕失誤,無法承受手術台上幾乎不能犯錯的壓力,後來並沒去面試。

那段時間,T打過幾通電話給我,知道我不會去台北,總說:「沒關係,再考慮看看,想來隨時和我說。」

後來我與T的關係就淡了。有天突然想起他,google去向,我愣了一會。那是一則判決,指出好幾年前,某病患車禍,胸腔重創,當時非值班的T剛好來院探視病患,順道被照會,之後接手。後來病患狀況惡化,安排胸腔鏡。T在術中將病患翻身,致頸椎骨折脫位,脊髓損傷,癱瘓,家屬求償近三千萬。而後,法院認定T未注意頸椎可能受傷,判賠千萬餘元;刑事部分,則以業務過失致重傷害罪判刑五個月。

這些均是二手的媒體引述,我不清楚實情。但讀了判決,內心相當複雜。我能理解身為病患家屬,對家中全癱病患日後遙遙的照護煎熬;但另一方面,當我想到T的熱忱,最後被定罪,成為灰,為什麼當初要接手?可以拒絕嗎?只因使命仍熾熱,他不會踢皮球。

徒刑是巨大的羞辱。善意的出發點,最終與毒品、酒駕、黑心油等邪念繁衍的果,統稱為犯罪。

而讓人絕望的,是將善意曲解為惡意。

這是訴訟的年代。這也是濫訴與濫訟的年代。無饜的求償。

大宗的、小樁的。人命的、權益的。甚至一句話,被侵犯了、受屈了、抹黑了,提告。

告,有時是捍衛底線,在撤退之前,為可能的勝算伸張、反撲。

我常聽朋友轉述這類的對話。

「頭痛很久了,可以排電腦斷層嗎?」

「配合病史症狀不需要,也不符合健保規範。」

「為什麼不符合?我規矩繳健保費,要個檢查也被刁難,你能保證我腦中沒長什麼嗎?要是有,告你,告到底!」

又如咳嗽。

「我咳嗽三天,請照X光。」

「呼吸音正常。急性呼吸道感染,可再觀察。」

「你不照X光,萬一肺中有腫瘤,你要怎麼賠?」

有時,就醫是要醫師擔保一件事,為那微乎其微卻可能存在的或然率下注。然而頭痛人多,咳嗽亦多,顧及有限資源與健保核刪,豈能無條件開立檢查?

而未到法律途徑的,叫投訴。

L,七年級生,我的客運司機朋友。每天三趟車班,北部中部往返,一天就在車上過了。有回駕駛不停南崁的班次,不知情的乘客以為班班停南崁,要求下客,L堅拒,之後遭投訴:服務不周,態度惡劣;又有次從總站準時發車,一位乘客未上車。不久公司遞來申訴函,請他回覆。

他守著規章,不容人情轉圜,有稜有角,工作起來卻也費力。

院長信箱、抱怨專線,投訴充斥在各行各業。正向來說是督促品質、高舉正義,但浮濫了就流於會吵的有糖吃—伸張受屈的細節,模糊理虧的根本。

這些年,我們很習慣醫院舉辦這類的演講:「減少醫糾從溝通做起」、「創造醫病雙贏的時代」。七年級醫師踏進醫院的那刻起,其實已是醫病關係變遷後的年代。他們面對一種雙向的醫病關係,必須回應病患不一的期待:或獲得所要的醫療、或索問一個症狀解釋、或驗證自身的揣測。許多決策以前,必須溝通,分析利弊,這和早期醫病間那種單向、專制、服從式的關係很不一樣。

我想起外公曾吃一種抗血栓藥,有天胃出血解黑便,仍虛弱地吃著。

「為什麼還吃?」

「醫師沒說可以停。」經歷日治的他,對醫師畢恭畢敬,有時回診會送上幾瓶日本買回的酒。幾次藥忘了吃,還帶著罪惡感,向醫師致歉;當他問了醫師困惑多年的膚斑,醫師沒回答,僅以一條藥膏帶過,他就安靜下來,不再追問。他是客氣的。

他讓我看見那個時代的醫病光景。但事實上,七年級醫師並不期待、也不習慣那樣被捧高如皇的位置。他們不太會有架子,他們要的也只是一份職業上的尊重與體諒。

這些年,一班班的七年級醫學生畢業了,陸續接受專科訓練,「五大皆空」這詞火紅了;走在放榜後的補習街上,八年級的三類榜單,已非醫學系獨霸,牙醫系紛紛追過醫學系。血汗、過勞、挨告、總額,聽見這些,看見這些,在政策擺布下,儘管他們抗議,最終還是安靜返回崗位待命。

絕望、出走、崩壞,故事還在待續。但我知道,仍有許多一線醫師、護理師、藥師、放射師、醫檢師,守著醫院邊邊角角,值班,交班,再值班。春節連假九天、清明補休一天、五一勞動節放假,他們哪管這些,那是另個世界的曆簿。班還是要輪,醫療不能停,想起病床邊仍存有感激的微笑:「謝謝,辛苦了。」彷彿還是得繼續下去。

有時我在夜裡收到簡訊:「要進刀房了!」當年大學朋友,如今成為婦產專科醫師,假日裡頻繁支援台東、南投急診。幾個小時後,傳來簡訊:「剖腹產,雙胞男嬰。」我替她感到開心。

有時臉書上,當年的同學,如今成為內科主治醫師,抱怨支援急診時,在不知情下,被病患家屬錄影、錄音,並咆哮將請高層關切、訴諸媒體。但他抱怨後,又回歸工作。

有時我看見客運司機L的臉書打卡:睏,來去睡,在台北市。我知道他平安將乘客載抵台北,明早又得載客南下。

這社會習慣檢視七年級生的抗壓、22K、啃老、縱樂。七年級或許有人還帶著生嫩,但七年級也有很多人已在社會放了責任。

 

作者:黃信恩

文章來源:想想論壇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2016-12-25 新公民議會

Post navigation

[轉]【書摘】《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下 → ← [轉]「8+9」不只有義氣!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紅藍勢力擅長鬥臭領袖破壞社會運動 應慎防模糊焦點

從太陽花學運以來,紅藍媒體以及相關名嘴或政客要打擊一個社會運動的手法都極其相似,就是透過挖掘各種領袖的醜聞,藉由媒體照三餐播送、放大這些缺點,藉此破壞其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進而達到破壞這個運動之目的。而這項社會運動的主張,往往就在這些攻擊之中被模糊了焦點。呼籲閱聽人應建立對事不對人的觀念,並積極將輿論拉回主軸,這樣才不會被紅藍勢力給輕易破壞。 其實紅藍媒體以及其網軍鬥臭、抹黑敵人的手段早已不是新鮮事,像是太陽花學運時,這些紅藍政治與媒體勢力皆拼命挖掘學運領袖的醜聞,並加以放大,藉此要打擊這個運動。所幸當時台灣人對於中共藉由服貿進行經濟綁架政治的意圖十分了解,後續的選戰中,皆由台派政治人物獲得勝利,成功保住台灣不被中共侵略。 然而,時過境遷,賴政府尚未站穩腳步,就遭到遠勝當年的網攻和「對人不對事」的猛烈攻擊,導致近期的政令宣導政治攻防, 或是社會運動,台派均落於下風,實在讓人擔憂。這次的大罷免,紅藍媒體集中火力,猛烈攻擊帶頭的立委、網紅和企業家等等,最終選民在照三餐播送的新聞和政論節目中,逐漸忘記當初發動罷免這些立委的主因是毀憲亂政、與中共唱和並刻意凍刪重要的國防預算等。作為台派,更應小心謹慎應對每一波的媒體攻防與政治操作。 我們應該培養民眾對事不對人的觀念,並將輿論拉回原先的運動論述,如此一來,不論紅藍勢力怎麼操作,都能回歸運動的討論,不至被偏離焦點。中共對台灣的威脅與日俱增,各項政治滲透、認知作戰都是現在進行式,絕不能掉以輕心。 作者:向陽之花

823七罷團—面對困境不言敗的勇者

第二輪大罷免即將來臨,相較於第一輪罷免團體的全面挫敗,其餘七區罷團仍未失去鬥志,持續在走入街區宣傳罷免國民黨立委。近日罷免團體在街頭唱歌跳舞的影片廣傳,雖然反對者對此嘲諷「自嗨」、「扮小丑」,但在我心中,他們不只值得尊敬,更是面對困境不言敗的勇者。 經歷726大罷免大挫敗,反制罷免的藍白群眾喜上眉梢,支持罷免的民眾灰心喪志,氣氛有如2008年選總統大敗,不只政論節目、網路直播的觀看數持續下滑,執政黨也忙於南台灣救災,無暇支援,後來更爆發性平部風波,同溫層瀰漫低氣壓,滿股怨氣無處宣洩。 相較於726以前的樂觀風氣,剩下的罷團相當孤獨,外有王世堅、游盈隆等人冷嘲熱諷,內有支持者灰心喪志。但即使如此,其餘七區的罷免團體仍未言敗,儘管對手都是在選區深耕多年的國民黨常勝軍,卻有如「大衛對上歌利亞」,仍未失去戰鬥的意志。 隨著投票日近,台北、新竹、台中、南投等地的街頭出現熟悉的身影,他們穿著來自各地的罷團背心,從早上7點舉牌,到晚上8點仍未散去,在通勤下班時間,可以見到志工們唱歌跳舞,以詼諧的方式宣傳罷免。有人批評這是自嗨,但我認為這是面對逆境下的苦中作樂,以自嗨批評罷免團體的努力,無疑是冷眼旁觀。你可以討厭他們,但應該尊敬他們。 從選區結構而言,民進黨對這幾區的選舉結果並無指望,純粹出人不出錢,比如卓冠廷等知名度高的民代南下支援罷免,相較於展現拚到贏的決心,更像是對這些推動罷免的公民送暖。 不只面對地方勢力的反撲,且執政黨的支援也無能為力,舉牌、唱歌、跳舞、揮旗,看似盲目樂觀,實際是對中共與藍白地頭蛇展現堅定的對抗意志,而這正是台灣民主得以延續至今的原因,有一群永遠樂觀、且不放棄愛台灣的公民。 第二輪罷免也將於823以後告一段落,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將會面臨一群心傷的公民們,雖然他們並未持有黨證,但他們的力量無疑是台灣派得已執政的關鍵。 為了讓這股力量延續,建議民進黨應該傾聽這群人的聲音,並作為決策的參考,他們在地方得到回饋無疑是一面鏡子。而罷免團體已經在各地形成一股不容小看的勢力,可以多培育相關後進從政,甚至參選里長、議員,厚植這股力量。 國民黨之所以在地方執政,主因是他們過去收買很多地頭蛇。至於罷團若能凝結在一起,也成為地方不容小看的地方勢力,成為民代爭相拉攏的對象,也許比站在第一線更有利。 作者/Oscar

如果 823 大罷免失利:民進黨的下一步

823 大罷免被視為檢驗台灣公民社會動員力的一次關鍵時刻。許多人期待能藉由罷免幾席中國國民黨的區域立委,特別是象徵性極強的顏寬恒,來撼動現有的國會生態。然而,假如最終罷免沒有成功,民進黨必須面對的現實是:立法院仍然維持「朝小野大」的局面,而中國也將繼續以文攻武嚇的方式對台灣施壓。在這樣的雙重挑戰下,民進黨該如何調整策略,確保施政能持續推進,並維護台灣的安全與民主? 一、國會困境的加深 目前的立法院結構是民進黨未能取得過半席次,國民黨結合其他在野勢力形成優勢。如果 823 罷免未能改變結構,國民黨將更有信心宣稱「罷免失敗就是民意支持」,並繼續在國會透過程序戰與杯葛戰術阻撓政策推動。這將帶來三大困境: 1. 政策推動受阻:無論是國防預算、能源轉型,或是社會改革法案,都可能在立法院遭遇拖延或封殺。 2. 政治氛圍惡化:國民黨會更積極操作 populism,強化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敘事,讓社會對政治更加幻滅。 3. 改革動能下降:當國會陷入僵局,民進黨政府必須花更多力氣在議事攻防,原本應該用於政策創新的能量將被消耗。 二、民進黨的應對之道 若 823 罷免失敗,民進黨在國會的劣勢不會立即改善,因此必須從以下幾個面向調整: 1. 尋求戰術性合作 即使理念存在差距,民進黨仍需要在部分議題上尋求與小黨或無黨籍立委合作。例如,在環境保護、居住正義或勞工權益等議題上,仍可能形成跨黨派共識。透過議題聯盟,民進黨可以突破國民黨的全面杯葛。 2. 強化行政主導 行政院與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將成為彌補國會劣勢的關鍵。民進黨必須讓政策成果直接落實到地方,讓人民在生活中切實感受到改善。當人民能夠對比「誰在解決問題、誰在拖延」,國民黨的杯葛策略就會失去正當性。 3. 善用公民社會 民進黨不能只依靠政黨動員,而必須借重公民團體、專業協會與青年力量。這些社會力量可以在議題上發聲,為政策背書,形成自下而上的壓力,使國會不敢過度背離民意。 三、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 823 罷免若失敗,中國勢必會藉此進行「認知戰」操作,將之詮釋為「台灣社會反對抗中」。同時,軍事上的灰色地帶行動與外交孤立策略,也可能更加頻繁。民進黨必須同時在內外兩條戰線上應對: 1. […]

大罷免的省思與再出發

726 大罷免是一場自發性的公民運動。許多人原本相信,透過罷免機制,可以讓不適任的民意代表下台,讓社會看到人民的憤怒與力量。然而,結果卻不如預期,同意罷免的這一方投票率不足,而且支持力量分散,使得這場罷免未能達到目標。相反的,不同意罷免的一方,充滿危機感,組織動員的結果,各個立委終於過關。 726 罷免案反映出三個問題,第一是同意罷免的一方組織動員不足。民主社會中,選舉或罷免需要的是具體的票數,而非情緒的高漲。當民眾對立委的行為不滿,若沒有化為實際的投票行為,即便社會輿論高漲,但只要投票率無法突破門檻,同意票無法高於不同意票,罷免最終仍會失敗。再者,社會共識分歧。雖然許多人對現任立委的不滿有共鳴,但在行動方向與組織策略上,缺乏統一戰線,造成一些盲點。此外,不同社群、不同政黨勢力,各有各的立場。部分民眾認為「罷免不會成功」、「投票也沒用」、「沒有具體的罷免理由」、「輸不起就亂罷免」等等。總之,雙方各持理由。 眼前,823 七位區域立委罷免案即將成為另一場民主考驗。在攸關國家安全、兩岸關係與民生法案上,七位立委的立場若偏離民意,將受到檢驗。823 的罷免案,不僅僅是七個選區的事,而是關乎整個國會的運作與台灣民主的品質。罷免是公民監督的工具,民主並不是四年一次的選舉,而是隨時可以對不適任者提出警告。若立委背離選民期待,罷免就是人民的第二次表態機會。罷免也是制衡違背民意的必要行動。透過罷免,人民可以明確告訴政治人物,什麼是符合台灣主流民意。此外,罷免更是對立委的警訊。當其他立委看到罷免成功,他們會更謹慎地看待自己的表現,不敢輕易背離民意。這種間接效果,能讓整個國會更具責任感。 公民團體認為,如果這七位立委最終未被罷免,國會將面臨幾個嚴重問題,首先,七位立委會將結果解讀為「民意的默許」,更加肆無忌憚地阻撓改革、杯葛法案。接著,當國會長期陷入對立,該推動的民生政策、改革措施都將被拖延,國會空轉,人民最終受害。再者,若罷免連續失敗,人民將對制度失去信心,冷漠會進一步加深,造成惡性循環,民主信心受挫。最後,當親中勢力壯大,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將失去更多自主,國家安全隱憂,甚至可能被迫接受不利於自身的政治安排。 「激情」本身並不是民主的根本機制,民主制度仰賴的是一套有系統的制度和程序,而非單純的情緒或熱情。激情可能會激發人們參與政治,但如果缺乏制度的約束和理性的思考,激情反而可能導致混亂或走向極端,甚至破壞民主的基石。雖然激情在政治參與中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但它並不能取代民主制度的基礎,甚至可能對民主造成威脅。民主的運作需要理性的思考、制度的約束和不同意見的尊重。 公民團體可以調整宣傳策略,在言論上少一點激情表述,多一些貼近民眾的心情,以具體的案例說明七位立委的失職事實,必能獲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作者:立雪

Recent Posts

紅藍勢力擅長鬥臭領袖破壞社會運動 應慎防模糊焦點

紅藍勢力擅長鬥臭領袖破壞社會運動 應慎防模糊焦點

從太陽花學運以來,紅藍媒體以及相關名嘴或政客要打擊一個社會運動的手法都極其相似,就是透過挖掘各種領袖的醜聞,藉由媒體照三餐播送、放大這些缺點,藉此破壞其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進而達到破壞這個運動之目的。而這項社會運動的主張,往往就在這些攻擊之中被模糊了焦點。呼籲閱聽人應建立對事不對人的觀念,並積極將輿論拉回主軸,這樣才不會被紅藍勢力給輕易破壞。 [...]

More Info
823七罷團—面對困境不言敗的勇者

823七罷團—面對困境不言敗的勇者

第二輪大罷免即將來臨,相較於第一輪罷免團體的全面挫敗,其餘七區罷團仍未失去鬥志,持續在走入街區宣傳罷免國民黨立委。近日罷免團體在街頭唱歌跳舞的影片廣傳,雖然反對者對此嘲諷「自嗨」、「扮小丑」,但在我心中,他們不只值得尊敬,更是面對困境不言敗的勇者。 [...]

More Info
如果 823 大罷免失利:民進黨的下一步

如果 823 大罷免失利:民進黨的下一步

823 大罷免被視為檢驗台灣公民社會動員力的一次關鍵時刻。許多人期待能藉由罷免幾席中國國民黨的區域立委,特別是象徵性極強的顏寬恒,來撼動現有的國會生態。然而,假如最終罷免沒有成功,民進黨必須面對的現實是:立法院仍然維持「朝小野大」的局面,而中國也將繼續以文攻武嚇的方式對台灣施壓。在這樣的雙重挑戰下,民進黨該如何調整策略,確保施政能持續推進,並維護台灣的安全與民主? 一、國會困境的加深 [...]

More Info
法槌下的傲慢,柯文哲夫婦正在埋葬台灣的法治!

法槌下的傲慢,柯文哲夫婦正在埋葬台灣的法治!

法庭,本應是彰顯正義、捍衛真理的聖殿。但在近日,台灣人民卻親眼目睹了一場將這座聖殿夷為平地、視法律尊嚴如無物的政治狂想曲。主角,正是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其妻子陳佩琪。他們聯手在司法的殿堂上,上演了一齣集傲慢、特權與政治勒索於一身的荒謬劇。其最終目的,不僅是為個人脫罪,更是企圖將整個台灣耗費數十年建立的民主法治一同陪葬。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