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疑似「因為利用google資訊服務造成三十五萬學童個資外洩」的新聞在社群媒體炸開,一時間傳得沸沸揚揚,各種立場的各種討論熱鬧滾滾;在記者承認報導錯誤之後,這則新聞又很快地冷卻。筆者以為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因為這件新聞~~雖然只是一則烏龍報導~~背後卻有許多嚴肅的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第一個層面是,關於「媒體監督公共政策」。
拜資訊科技之賜,資訊傳播的速度與影響力越來越大。媒體的第一要務,是「報導事實」。對於事實缺乏基本的查證就妄加報導,當然是一件嚴重的事情。假設柯文哲想要參選下一任台北市市長,又假設這則新聞出現在投票前24小時,對於選舉結果會造成怎樣的影響?這是記者在臉書道歉就能夠解決的嗎?
第二個層面,關於「讀者監督媒體」。
就好像台北的酒店曾經有一陣子流行「一代」系列,各個「一代xx」的酒店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在很短的時間內,「X媒體」系列的新興媒體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他們不一定有實體報紙雜誌,但是都很重視社群媒體。沒有誰知道這是不是同一群金主開出來的不同分店,因為似乎根本沒有誰知道哪個媒體背後的金主有誰,更別說金主的背後有誰。
出錢辦媒體不一定是為了靠媒體賺錢,可能是迂迴地靠媒體換取影響力進而賺錢,當然也可能是為了理想宣揚理念。每個人的「理想」不同,於是不同媒體自然也可能有不同立場。
理論上,媒體的立場是基於「價值選擇」的不同而區分陣營,不該是因為吹捧各自屬意的「政治人物」而有所區隔。問題是,當某媒體的小編公然在臉書粉專上稱讚宋楚瑜是國寶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懷疑這樣的x傳媒能夠帶給台灣人怎樣中立客觀的報導、不得不懷疑是不是有特定勢力帶著特定目的在進行思想戰。我們不該以偏概全,但當食客瞠目結舌地看著碗裡的那顆老鼠屎,實在無法不擔心是否早已臭了一鍋粥。
如果台灣讀者對於這些媒體資金來源的最表層資訊都一無所知的時候,台灣讀者應該抱著怎樣戒慎恐懼的心情消化吸收這些媒體所提供的資訊?當時序來到台灣2020大選,這些媒體可能發揮怎樣的影響力?怎樣地影響投票結果?
第三個層面,關於「使用者對於資訊科技服務的理解」
「接受你的服務」的一體兩面,就是「讓你了解我」。比如說,我們在google輸入了什麼關鍵字,就等於告訴google「我想要查什麼」。這看起來是一句理所當然的廢話,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對於這句話背後所代表的意涵、產生的可能風險並不理解。當google這種全球性的資訊服務提供者幾乎蒐集了關於你我的一切資料、然後當所有的資料又都各自存在某個電腦主機,而當所有的電腦又可以被連結、也就是可能被入侵的時候,所可能造成的隱私權問題、犯罪問題、甚至公共安全問題,是絕大多數的你我所無法想像的。更別說你我都習慣在臉書公開自己的生活細節。關於這些,暢銷書「未來的犯罪」談了許多讓人怵目驚心的論述與實例。比如說,上個月你很開心地張貼了新買愛車的拉風照、這週你開心地出國旅遊在國外打卡,這些都是很自然不過的事情~~於是小偷因此放心地闖入你家。
我們畢竟不是山頂洞人,不可能回到飛鴿傳書的時代,也不可能放棄對於資訊科技的運用;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夠一方面享受著核能帶來的便利,同時卻對於核廢料的處理困難與核安的潛在風險一無所知~~就好像你我對於資訊科技所造成的風險那樣一無所知。
可是,先別說什麼「資訊安全」的危機意識養成、更別說什麼資訊安全的技術性問題了。台灣人對於「隱私權」這件事情,不少人還停留在認同前法務部長羅瑩雪「被監聽沒什麼不好啊!有人願意聽我說話,很好啊」的威權思想、或是還在認同台北市長柯文哲的「為什麼不能用監視器開違規停車罰單?法律沒有規定不能做的為什麼不能做?」理念。至於好萊塢賣座強片「全民公敵」、或是舉世震驚的「史諾登事件」事件,要不然就是當做電影看看就算了、要不然根本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毫不在乎。更別說中華民國現在有個(曾經?)力挺「換身分證按指紋」政策的立法院院長蘇嘉全呢!
蔡政府晉用了資訊科技的天才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這應該不算是壞事。在此同時,也呼籲蔡政府思考如何引領社會,對於資訊科技相關的議題進行多面向的深刻討論,才是台灣之福啊!
佐證資料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CredereMedia/posts/57662457252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