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 大罷免被視為檢驗台灣公民社會動員力的一次關鍵時刻。許多人期待能藉由罷免幾席中國國民黨的區域立委,特別是象徵性極強的顏寬恒,來撼動現有的國會生態。然而,假如最終罷免沒有成功,民進黨必須面對的現實是:立法院仍然維持「朝小野大」的局面,而中國也將繼續以文攻武嚇的方式對台灣施壓。在這樣的雙重挑戰下,民進黨該如何調整策略,確保施政能持續推進,並維護台灣的安全與民主?
一、國會困境的加深
目前的立法院結構是民進黨未能取得過半席次,國民黨結合其他在野勢力形成優勢。如果 823 罷免未能改變結構,國民黨將更有信心宣稱「罷免失敗就是民意支持」,並繼續在國會透過程序戰與杯葛戰術阻撓政策推動。這將帶來三大困境:
1. 政策推動受阻:無論是國防預算、能源轉型,或是社會改革法案,都可能在立法院遭遇拖延或封殺。
2. 政治氛圍惡化:國民黨會更積極操作 populism,強化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敘事,讓社會對政治更加幻滅。
3. 改革動能下降:當國會陷入僵局,民進黨政府必須花更多力氣在議事攻防,原本應該用於政策創新的能量將被消耗。
二、民進黨的應對之道
若 823 罷免失敗,民進黨在國會的劣勢不會立即改善,因此必須從以下幾個面向調整:
1. 尋求戰術性合作
即使理念存在差距,民進黨仍需要在部分議題上尋求與小黨或無黨籍立委合作。例如,在環境保護、居住正義或勞工權益等議題上,仍可能形成跨黨派共識。透過議題聯盟,民進黨可以突破國民黨的全面杯葛。
2. 強化行政主導
行政院與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將成為彌補國會劣勢的關鍵。民進黨必須讓政策成果直接落實到地方,讓人民在生活中切實感受到改善。當人民能夠對比「誰在解決問題、誰在拖延」,國民黨的杯葛策略就會失去正當性。
3. 善用公民社會
民進黨不能只依靠政黨動員,而必須借重公民團體、專業協會與青年力量。這些社會力量可以在議題上發聲,為政策背書,形成自下而上的壓力,使國會不敢過度背離民意。
三、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
823 罷免若失敗,中國勢必會藉此進行「認知戰」操作,將之詮釋為「台灣社會反對抗中」。同時,軍事上的灰色地帶行動與外交孤立策略,也可能更加頻繁。民進黨必須同時在內外兩條戰線上應對:
1. 內部:建立社會韌性
民進黨需要加強全民國防教育與資訊透明,讓社會清楚了解中國的威脅與挑釁,避免被假訊息分化。當人民具備媒體識讀能力與共同的防衛共識,中國的文攻就難以奏效。
2. 外部:深化國際合作
民進黨必須進一步強化與美國、日本、歐洲民主國家的合作,把台灣置於國際民主陣線中。當中國以武嚇壓迫時,台灣需要的是更多國際支持,這能形成外部安全保障,也能讓國內社會更有信心。
3. 持續傳遞穩定訊息
對中國的武嚇,民進黨政府需要避免過度渲染危機,轉而強調「台灣有能力、有準備」。唯有如此,人民才能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冷靜,不被恐懼操弄。
四、結語:轉守為攻的契機
823 罷免若無法拉下幾席國民黨立委,甚至無法動搖顏寬恒的地位,確實會使民進黨陷入短期的政治劣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失敗,反而是重新調整策略的契機。民進黨需要承認國會劣勢,轉而強化行政表現與社會連結,並借助國際支持來抵抗中國壓力。
民主政治並非一役定生死,而是一場長期的社會博弈。即使 823 未能成功,民進黨只要能展現治理能力,爭取人民信任,仍有機會在下一次選舉或社會運動中重建優勢。同時,持續提醒社會,中國的威脅不會因罷免失敗而減弱,唯有團結、理性參與,台灣才能在風雨中堅定前行。
作者: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