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有榮民遭言語辱罵事件,引起社會譁然,各領域公眾人物以及政治人物莫不對之與以強烈譴責,國民黨更主張要立所謂「反歧視法」,認為透過立法可以約束這類攻擊或污辱特定族群的行為,國民黨主席更說到,這是為了下一代、為了台灣的未來,讓整個社會都該有將仇恨放下的認知,另一方面,國民黨指出,他們所力主的反歧視法可以促進族群和解、化解對立與弭平仇恨,卻也同時攻擊民進黨新政府上任後的轉型正義工程是激化族群對立或仇恨,兩者意義上並不相同云云。這番言論使人懷疑國民黨提出反歧視法的本意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真的只是為了消弭台灣內部的族群對立,又為什麼要藉此攻擊民進黨為了台灣人民所做的轉型正義?再者,國民黨這樣的說法,不正也在激化兩黨支持者嗎?這就是所謂國民黨一直掛在嘴上的、可以消弭對立的「理性溝通」?
或許所謂反歧視法案要的並不全然是為了族群和諧,而是為了鋪陳對新政府轉型正義工程的攻擊而來。民進黨自取得政權,就任至今,處理並提出了許多改革法案,其中「不當黨產處理條例」與「促轉條例」是最受到關注的法案之一,同時這一法案也在近日獲得委員會通過,這一法案從推出至今,不斷被國民黨方面批評為政治鬥爭,然而,國民黨握有不當黨產至今也不曾給社會任何交代,只有不斷的鬼打牆,一下子說黨產都已處理完畢,一下子卻又批評新國會要立法處理黨產,但事實是國民黨並不否認自己仍持續握有龐大不當取得的黨產,這使得在政治領域中,國民黨握有了令人難以項背的政經實力,阻礙了台灣的政治運作與政黨政治,「不當黨產處理條例」與「促轉條例」只是台灣朝著正常化國家前進的第一步,但卻不斷被抹黑為政治鬥爭,足見國民黨也深知黨產是維繫其政黨團結的關鍵之一-既已失去民心,黨產便要絕對地捍衛住。而榮民被侮辱事件的發生,恰好使得國民黨有機會透過反歧視法的提出,來轉移社會焦點與攻擊新政府的轉型正義工程,光是這一點,便讓反歧視法的本意蒙上了一層陰影,但另一方面,反歧視法也為國民黨開啟了另一道難題。
國民黨若要提出反歧視法,並且義正嚴辭的主張自己是正義的一方,那麼國民黨勢必要面對的社會疑難就是,過去國民黨曾做過的「省籍差別待遇措施」以及消滅「台語」的政策,以及記憶猶新的,在這一兩年的選舉過程中,曾經說出的「皇民說」、批評蔡英文沒結婚、說台灣是鬼島、台灣人是台巴子等等的歧視言論甚至是仇恨言論,這些不當造成族群分立的言論,國民黨必須先予以檢討,對之深切地反省並向台灣社會道歉,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國民黨提出反歧視法方有其正當性,否則,一則作為歧視並激化台灣內部對立兇手,一則又要當反歧視、反仇恨的正義使者,不僅自己的作為自相矛盾,也使得反歧視法師出無名。我們都記得「皇民說」都台灣人造成的傷害,當時的台灣人之所以成為日本人,絕不是台灣人自願的;台灣人絕不軟弱,只是台灣人沒有足夠的資源與能力,對抗手持現代化武器的日本人。事過境遷,台灣人竟被指為皇民,拿當初被犧牲的台灣出來批評,這是對一整個時代的台灣人的重大侮辱。今天,國民黨為了榮民出來大聲疾呼要立反歧視法,卻對於國民黨自己造成的種種歧視與傷害視而不見,這是多麼大的諷刺!
榮民被言語侮辱一事是任何有理性之人都不應允許發生的事情,大時代讓這些榮民毫無選擇只能渡海來台,他們的許多犧牲是如今的人們所不能理解的,反對族群的歧視與仇恨,是所有正常國家都極力追求的境界,如今,台灣或許需要一部反歧視的法案,但也可能不需要,畢竟對於當前的台灣社會來說,我們連正式的、完整的族群和解都沒有,只是想要立法透過處罰禁止大家把這些話說出口,並沒有辦法達成族群和解的真正目的-我們只是讓有些人怕被罰錢而閉上嘴,而不是讓他們真心的願意平等地對待他人。真正的族群和諧的社會,必須是一個相互尊重彼此的歷史、文化與個性的社會,而台灣社會卻尚未達到這樣的境界,我們有太多過去與現在的沈重包袱必須化解,這也是為什麼,台灣要邁向正常國家最基礎的一步便是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的重要性便在於此,社會的和解這也正是其所想要達到的目標,我們必須讓過去的不正義被扭轉、被看見,讓被埋在歷史裡的許多辛酸血淚能在現代被重視、被理解,台灣的省籍矛盾、族群矛盾長期以來沒有獲得正確地解決與理解,反而彼此間的矛盾不斷的在不當的政治操作下變得越來越大,台灣社會內部的裂痕也隨之不斷加深,這不是我們所想要的台灣社會的模樣,也不是一個正常國家應該有的狀態。如今,轉型正義隨著新政府、新國會的上台而不斷有所進展,期間勢必會遭遇許多挫折與阻礙,但台灣社會必須清楚的認知到,這是台灣邁向和解必經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