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蕭菊貞的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以台灣半導體產業歷史發展為主題,耗時五年拍攝。本片自今年6月上映以來,全國票房已突破2,500萬元,許多觀眾看了感動落淚,在網路上也可見諸多正面肯定的影評。本文希望提出另一種解讀,讓《造山者》能給大家更多啟發。
紀錄片往往被電影圈視為冷門的影像類型,但是《造山者》能在票房獲得好成績,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一開始就做對了很多事。首先,細膩的商業操作是本片票房成功的主因之一。本片的敘事緊扣台灣主流的時事脈動,包括取名《造山者》,使人聯想到「護國神山」台積電,以及取材今年3月台積電在白宮宣布鉅額投資美國等新聞畫面,都引起觀眾對台灣現況的關懷。其實,台灣社會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紀錄片,例如2013年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達到票房2.2億元,創下台灣紀錄片的票房天花板。

回到《造山者》的內容本身,本片將生硬冰冷的科技業發展題材,融入濃厚的人文關懷。除了全片感性動人的敘事,《造山者》還採訪了當年在半導體工廠從事晶片組裝的基層女技術員,這是探討竹科發展史罕見的女性視角;也不忘了提及台積電新廠的土地徵收,對世居當地百姓的巨大衝擊。本片導演蕭菊貞榮獲兩屆金馬獎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這些人文觀點充分展現她的紀錄片導演實力。
不過,或許受限於片長與觀眾的興趣,《造山者》對於竹科發展史的解釋略顯線性及簡化。因為台積電這些年的成功,很容易得出因為專注晶圓代工而致勝的結論。但是我們需要多元化的史觀,其實台灣的科技業發展長期有品牌與代工的路線之爭,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的觀點,鼓舞宏碁、華碩等台灣電腦品牌大打國際盃。雖然在變化迅速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國際市場屢遭打擊,當中最經典者,為明基2005年併購德國西門子公司手機部門,但以失敗告終。最後,這些台灣業者決定把品牌與代工業務分家。然而,台灣業者致力建立國際品牌的雄心壯志與這段歷史,不該被遺忘。
實際上,《造山者》遺憾之一是片中沒有訪問施振榮。他是交大電子系所畢業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是輩分足以與張忠謀相提並論的竹科大老,不只有帶領台灣電腦品牌進軍國際市場的實戰經歷,而且不吝分享宏碁過去在國際市場的成功與失敗經驗。更重要的是,他曾經擔任多年的台積電董事,對台積電高層內部有深入的第一手觀察。有趣的是,宏碁現任董事長陳俊聖就是當初從台積電離職後,被施振榮挖角的國際行銷高手。因此如果由施振榮的視角看待台灣的品牌與代工路線之爭,應該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造山者》的後半段提出一個關鍵問題:在台積電的成功之後,台灣的下一步是什麼(What’s Next)?下一個「造山者」在哪裡?在可預見的未來,AI 晶片可應用於工廠、商店、醫院、交通、居家等百工百業與各種生活場景,這個龐大又分眾的市場並非歐美大品牌可以完全吃下,台灣企業可結合現有的晶圓代工優勢,以及國際品牌經營的經驗,深入耕耘利基市場,搶食這塊AI時代的大餅。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