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1 日,民眾黨立委黃國昌正式宣布參選 2026 年新北市長選舉,並語帶保留地表示「從未排斥在野共推最強候選人」。這句看似平淡的話,其實等同在新北選戰投下了一枚政治震撼彈。對綠營而言,黃國昌的動作不只是多了一位競爭對手,更可能成為藍白合的催化劑,改變新北乃至全國地方選舉的盤勢。
藍白雖然在罷免中採取合作,然長期來看此合作也許非互利而是單利,即僅一方受利。民眾黨在台灣政治光譜上,一直自詡為「超越藍綠」的改革派。然而,近年從立院表現到地方議題發言,與國民黨在部分政策與立場上的契合度已讓外界質疑,白營是否染藍。如今黃國昌將參選新北市長,其一方面能以民眾黨品牌拉攏中間選民,另一方面又能在特定議題上與藍營相互呼應,為藍白合作預留談判空間。對他而言,參選並不一定是為了單獨勝選,更可能是談判籌碼。若藍白在最後關頭決定整合,黃國昌能以高民調姿態換取副手、政策協議或未來立院選舉合作的承諾。畢竟其借力使力、巧妙地用舊規換新人,如今因「兩年條款」發威下,使白營立委換成新人,施恩於新科立委有利其選舉事業。

有柯文哲在2024年總統大選藍白合失敗的教訓,新北藍白合必將小心翼翼。雙方信任立基於仇恨與利益,從表面看,藍白合似乎是互利。藍營獲得中間與年輕票的補充,民眾黨則得到地方資源與組織力量,合則有更大機會擊敗綠營候選人。然而,從結構面分析,它更可能是「單利」傾向,多在藍營。
首先。從選票結構觀之,新北藍盤大於白盤,即使藍白合,主導權仍在藍營,民眾黨最終可能只能扮演配角。從長期影響來看,藍營能透過合作吸納白營支持者,但反向轉移有限,長遠來看民眾黨可能被稀釋品牌、削弱獨立生存能力。從國親合故事可知,在合作之餘必然產生一定挖腳現象,除了資源懸殊外並視兩岸關係仍以藍營與對岸有政治共識,白營不過是制衡民進黨棋子而已,誰利用誰將在未定之天。
更何況,藍營始終有迷思即年輕選票多半持柯文哲及其所創之民眾黨,其實年輕選票游移嚴重,多半基於反對執政黨,容易產生錯估支持率現象,有上次藍白合失敗經驗,是否在地方大選生棄保效應尚未可知,故以藍營家底部必要在新北禮讓,否則只是徒生養虎為患的遺憾,如同綠營將阿北養大後被割捨一般。至於綠營方面,必然須慎防,目前態勢有機會演變成三角督現象,然過於刺激他們,恐使其聯合攻擊綠營加深其向心力,在此朦朧未明下須低調行事。
綜觀當前態勢,新北市長選戰很可能不是單純的藍綠對決,而是藍、綠、白三方的角力賽局。綠營必將選戰主軸鎖定在市政問題,若上升至政黨對立,恐被動跟隨藍白的話題節奏,尤其在阿北一旦「出關」將使地方選舉上升至政治仇恨,使選舉主題失焦。
作者 / 劍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