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消滅國民黨,讓生技產業在正常環境下發展,台灣生技才有希望。
「生物科技」,主要包含三種產業:工業、農業、與醫藥。宇昌與浩鼎都屬於醫藥這個分類,更明確地說都是製藥,也就是最終目標,是開發出一款能上市的大分子新藥。
這裡簡單講一次,生技製藥起於實驗室,有潛力的藥物進入臨床實驗後,要通過一期、二期、三期的重重關卡,最後正式上市。這個過程通常歷經很多年,超過10年也不奇怪,有時一開始的設計目標,甚至會跟最後的成品不同。當中每一步都有失敗風險,但假如最後能成功上市,通常都不只是值回票價而已。
生技製藥的整套流程,只有大藥廠玩得起,剛起步的台灣欠缺資源,下不了這麼大的一盤棋。然而正因為整個流程非常繁複,所以即使是大藥廠也不見得從頭到尾都自己來,現實中一個藥物的研發,往往被拆解成數個階段,例如某小公司資本、經驗都有限,那麼就可以先購買處於一期的產品,讓它通過後進入二期,這時這款藥的身價水漲船高,再轉手賣出,先累積資本與經驗。
從無到有的風險超高沒錯,但台灣眾製藥公司若是量力而為,妥善選擇切入產線的階段,掌握買入和售出的時機,在正常的環境下經過幾年,幾乎不可能全軍覆沒,至少會產生一些生還者,那麼這些生還者,就是台灣下一代產業的先驅。有人覺得「高風險」與「有信心」無法共存,其實只是不了解這個產業,妄下斷言而已。
不過經過這次浩鼎事件後,個人覺得以上的看法太過樂觀,台灣生技產業,很可能在未來幾年都難有起色。為什麼在台灣發展生技會失敗?現在觀察至少有三個理由。
一、不利創業、只想炒作的環境
不只是生技製藥,事實上,近幾年在台灣想要創業(不是賣雞排那種創業)都不是很容易。一方面有意創業者,也許具備很好的技術,卻缺乏足夠的資金實行夢想,而有錢人與其投資前途未卜的新創事業,不如拿錢投資房地產好賺,或是投資心態以炒股為主,根本無心培植扎實的技術發展。另一方面,台灣一般人的心態難以接受失敗,還有些金主只想短期回本,這對失敗率高、成長期長的創新事業十分不利。
二、不健全的法規制度
有些人覺得,假如某些產業真有本事,理論上不需要靠政府扶植,靠自己也能闖出一片天。從台灣過往的經驗看,這種看法很有道理,畢竟中華民國過去秉持大有為政府的思維,養出不少扶不起的阿斗。然而製藥產業狀況不一樣,因為藥物與醫療有關,醫藥間的競爭,有時候比拼的不只是醫學,還是法律制度,台灣在這部分與歐美的落差,也許比製藥技術的差距更大。
三、生技產業相關科系人員素質不足
台灣生醫學界人數眾多,不少人研究做的不錯,卻從上到下普遍對生技產業沒有認識,或是只知其一、以管窺天、瞎子摸象。這次浩鼎事件就是個很好的照妖鏡,許多生醫中人不但沒能理解狀況,帶給外行民眾正確認知,還隨著國民黨政客的煽動瞎起鬨,自以為正義,講出一堆匪夷所思的言論。
隨便舉個例子,有位曾任臨床試驗專員,也在頂尖期刊發表過論文,即將畢業的台灣博士生,卻大言不慚的表示,連他都能大概猜出「解盲」的結果,可見浩鼎一定有靠內線消息在坑殺股民。
媽媽咪呀,媽媽咪呀,若是真的能在新藥解盲前猜到結果,有這種媲美超人的超能力,國際各大藥廠難道不會捧著大把銀子上門聘請,還需要在台灣讀博士嗎?生醫界人士對金融不懂還情有可原,連對製藥都外行成如此,怎能讓人對這個領域的未來有信心?
不管對台灣生技產業的未來是悲觀或樂觀,都不該忽略一件事,就是造成這些問題的,大半是國民黨。想想看,是誰一手打造出房地產最好賺,炒股第一的環境?是誰長年安於落伍的制度法規,不思改善?又是誰先搞宇昌、再搞浩鼎,專門惡搞與台灣關係密切的頂級科學家?
告別舊時代,告別國民黨,台灣才有新生技、新希望。
作者 / 費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