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又發生了泯滅人性的割喉殺童案,讓死刑存廢與否的議題再度引起了國人的重視也燃起藍、綠、白的政治論戰。
事實上,自2000年即開始了全球對死刑存廢爭辯的濫觴。從國際上來看,據國際特赦組織於2010年3月底公布2009年世界死刑現況的統計報告,法律上廢除死刑的國家有,包括英、法、德等共104國;實踐上廢除死刑的國家有包含南韓共有35國。仍保有死刑的國家有58個,民主國家中,目前只有美國和日本執行死刑。
但是在國內,歷次對於死刑存廢的調查,都有超過七成民意反對廢死,甚至在「媽媽嘴謀殺案」、「鄭捷無差別殺人案」、「夜店殺警案」、「輔大孤女被姦殺宣判無期」…等幾項具高度社會爭議事件發生之後,已經有八成以上高民意反對廢除死刑。可見,我國對於廢死的民意與國際潮流是呈反趨向表現。
也由於這種反趨向表現,影響了國內主要政治勢力對廢死政策的矛盾與騎牆,甚至各懷鬼胎。馬政府嘴上說:不會廢除死刑,但馬政府時代(2008~2014)執行死刑數量只有26件;而偏向廢除死刑的扁政府,執行死刑數量達49件卻高於馬政府。
馬總統也在日前公開表示:「政府現階段無法全面廢除死刑」,看似回應國人八成以上反對廢死的高民意,實際上馬政府是想要「兩面討好、左右逢源」:一方面鞏固既有反對廢死的多數民意;另一方面卻經由不明確表示廢死政策的取向以及沒有時間表的死刑執行,想要爭取支持廢死的部分民意。藍營這類主張者的盤算在於:不論廢死政策存廢與否、死刑犯是否該立即明正典刑,只要參與這場廢死戰場才是真的,無論結果如何,都必須要順勢接收這股反廢死的高民氣,穩住執政藍軍的民意支持。
反之,綠營對廢死政策的態度,則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明明是支持廢死政策卻不敢反對八成反廢死的高民意,於是偷偷提案修正赦免法,暗地裡推動死刑犯赦免的廢死條款。綠軍這類主張者的算計是:假若廢死政策真的終止,那麼之後若發生對執政者的反彈,反對黨就無須負責,對未來選戰適時地脫勾,將2016選戰的可能衝擊降至最低;但一方面又以行動來支持廢死,是因為政府廢死政策模稜兩可,存在極大的政策操作空間。
另一方面,白色力量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則提出了:「終生監禁不得假釋」的廢死替代政策。柯文哲企圖在藍綠陣營的紅海戰場之外開闢另一個「藍海戰局」,尋求第三條路。也就是:柯市府希望在「終生監禁不得假釋」的政策下,讓被害人家屬願意寬恕、死刑犯必須認罪、政府能夠貫徹落實不得假釋的終生監禁等三方關係人得到妥協,以解決這項具有高度社會共識卻無法執行的「反廢死政策」。
台灣民眾實在要看清楚這場廢死政策的藍、綠、白的政治角力,真相是:即使國際發展趨勢傾向於廢除及不使用死刑的國家,相對較多,但對於被害人親屬而言,親人的驟然離去,往往帶給家屬極大的忿恨。「死刑」雖不能完全撫平真正的傷痛,但對被害人家屬仍舊係維持有伸張公義的基本「心理補償」作用。
或許,該不該廢除死刑?美國法官奇柯內蒂(Michael Cicconetti,編按:該法官以創意判決著稱)做出罪罰相稱的非正統的裁量:「以眼還眼」的創意替代方案,或許是值得思考的方向之一。
(作者/孫榮富,現任全國考訊公共政策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