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台灣選舉中,政見一直都不是重要的事(或者說,不是最重要的事)。
舉個例來說,如果劉政鴻說選我會讓大家過好日子,跟柯文哲說選我會讓大家過好日子,明明一樣的政見,你會相信哪一個?
相同的政見由不同的人講出來,當然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這次我們要談的,是「道德制高點」
當2008人民受夠了走鍾的阿扁,馬英九自然而然地搶到了道德制高點,所以他講什麼都掌聲震天,就算不小心講錯話也有大批大批的護航部隊。
當2014人民受夠了無能的英九,胡言亂語的正元,柯文哲藉勢而起,同樣取得了道德制高點(民進黨也是),於是把泛藍打得一敗塗地。
小巨人楊秋興沒有那麼不堪,但他因為轉換政黨,被扣上一頂「背骨」的大帽子,處於道德低點,於是,他講話根本沒人聽,雖然花媽治理下的高雄負債爆表,但花媽整場選舉完全不理楊秋興,邊緣化楊秋興,最後狂贏54萬票。
「道德制高點」其實就是「形象營造」
柯文哲的團隊成功的營造正面形象,雖然柯文哲會講錯話,但他肯認錯,不牽拖,想要公開透明,一個更好的台北,對上瘋狂跳針的正元,權貴子弟的勝文,噴墨汁的蕾蕾,巨大反差的形象,一舉扭轉了四十萬票的差距(以前KMT都贏15萬以上,這次柯P贏了24萬)。
就像如果你喜歡一個人,聽到有關於他的負面流言,你會自動忽略、淡忘、甚至幫他找理由護航,但只要一聽到他的好,你就會記得、放大、甚至幫他宣傳。
如果你討厭一個人,聽到有關於他的好,你會自動忽略、淡忘、甚至直覺是假消息,但只要一聽到他的壞,你就會記得、放大、甚至四處傳播。
所以才說政見不是最重要的,所有政見武斷地用一句話總結,就是「選我,我會讓未來更好」。
總沒有人的政見是「我就是要來搞錢、貪汙、腐敗」的吧
所有的選舉,每一次的選舉都是一樣。
要先想盡辦法搶到道德制高點,這又有兩種策略,一種是讓自己形象良好,另一種就是攻擊對手(或者是抹黑對手)。
像「宇昌案」、「MG149」、「大屠殺」,這種就是黑化對手的策略。
像「long stay」、「working stay」這種就是讓自己形象變好的策略。
除了形象營造,還有候選人本身條件的差別
像年紀老(胡志強/宋楚瑜),長很胖、權貴(連勝文),對上年輕(林佳龍)、專業成功人士(柯文哲),就很容易一開始就處於下風。
馬英九能在1998打敗如日中天,滿意度破七成的陳水扁,也是因為靠著他那張超級帥臉,少女熟女阿嬤票通殺,才贏下選舉。
外表不容易改變,但形象可以營造,柯文哲雖然年齡比較大,也長的醜醜,但他表現出來,卻不像老人,反而是很好笑的大叔(跟年輕樂團一起跳舞,很多不自覺的小動作),相較於連勝文,雖然年輕,卻是跟著國民黨傳統選戰的打法,一路走來,反而有老態龍鍾之感,當然不受選民所喜。
這也就是為什麼筆者對於王金平,宋楚瑜都十分不看好,也許他們還可以講一些中肯的話,營造一些正面形象,但是超過70歲的高齡,足足大上柯文哲將近二十,實在很難有巨大的人氣魅力。
因為,選民還是會自動避開「太老的人」,太過年輕也許代表經驗不足,無法讓人放心,但太老,自然而然有一種垂垂遲暮之感,揮之不去,也不讓人所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