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庸一
種種跡象顯示,台灣正在醞釀形成一個「無緣社會」。
「無緣社會」,是日本NHK播出的一個紀錄片專輯名稱。主要在探討一群日漸增多的年輕人,孤獨的散住在髒亂的狹小社會角落,無聲無息生活的特珠現象。這些年輕人,不習慣、不願意或無能力融入高度競爭及爾虞我詐的現實社會,而形成了無緣於社會的一群。雖然,宅男、宅女是共通點,不過,家庭是否有能力支持,卻深深的影響了他們的處境。
大多數人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最低生活。小電腦的網路,是他們對外聯繫唯一窗口。他們繳不起稅,也繳不起年金。尤其,在政客金權的遊戲中,政府的赤字不斷增加,所謂退休金、年金、社會福利金等,都已成為他們夢不可及的天際雲彩。一名邋遢的年輕人提到,他每天唯一高興的事是,在睡覺前對一百多名網友,一一互道晚安;另一名退縮的年輕人,在吃著剩菜似的便當時落寞的說,我留在世上唯一理由是父母。當他們離開後,我對這個世界,也就一無所戀了。
應做些結構性改變
無緣社會,應具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人無法融入社會;另一,則是指社會將人排拒在外。每個社會都存在著生下來即已注定無緣於社會的人。這些人大多屬於出生即患有中等以上的身心殘障。以台灣目前的現狀來看,至少有1萬人。這些人,父母是他們生存的唯一依靠;他們也是父母在世和死後,最深沉的擔憂。這是世上唯一最不公平和令人無奈的事情。另外,則是老化所帶來的結果。以失智症來講,65歲以上的人,至少有10萬人已無法融入社會。如果加上慢性病纏身,難以融入社會的人數更倍增。這是人類的宿命,沒任何社會可倖免。也是社會須共同負擔的責任。
扣除非志願性無法融入社會的人口,有機會融入現有社會的人,可能約2,100萬人。若將依賴人口(14歲以下和高於64歲)約600萬人扣除,有條件擔負社會活動的人數,僅1,500萬人。一旦再扣除僅可能部分參與的人(15至20歲及部分身心疾病者等),能積極撐起這個社會的人,可能只有約1,000萬人。
換句話說,這個社會是否能夠持續運轉的關鍵,就在於這1,000萬人能不能有效的工作,養活自己、家庭和善盡社會責任。從這幾年的狀況來看,前景實在悲觀。
失業率居高不下,已將數十萬人趕離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和薪資的不增反減,也大大削減了支撐社會的力量。政府預算無節制的濫編、無效率的施政及官商勾結等,已使預算的赤字和國債不斷攀升。若無法快速改變此種狀況,在國債、學貸和求職的多重壓力下,我實在看不出年輕人未來的希望在那裡。
社會的發展,理應是增加人類共同的幸福。一旦無緣於社會的人愈來愈多,一個合理有生機的社會,應有能力去檢討和辨別,究竟是個人無緣於社會,或是社會無緣於個人。前者,社會應有基本的協助機制;後者,則是社會病了,應有決心去做結構性的改變。因為,當愈來愈多的參與者沮喪的被迫離開時,只有少數人依然賴在台上,跳著自覺優雅的探戈,有什麼意思?
(這是我2012年8月18日在蘋果日報刊登的文章。快三年了,看到國民黨的政府高官,依然在玩官、商互助和官、官相護的戲碼;新上任的主席、副主席,則棄眾多黨員於不顧,馬不停蹄的趕赴中國,與北京的高官杯酒交歡。難道國民黨真的非讓台灣沈淪為無緣的社會不可嗎?)
千萬不要害怕被說是一言堂
因為⋯⋯⋯就真的是脆弱怕打臉的一言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