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的災情牽動全台人心,各方馳援,本應是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時刻。然而,花蓮縣府卻在救災的黃金時刻,築起了一道道令人費解的高牆。
首先是「便當之亂」!花蓮縣府表示,已為志工訂購了2.5萬份中、晚餐便當,並強調「絕大多數是縣府採購」。這份看似體貼的舉動,對照現場實況卻顯得格外諷刺。早已進駐災區、爐火未曾停歇的義煮團體,就是為了讓所有救災英雄能有一口熱飯吃,但他們的運餐車輛卻一度傳出遭阻擋。
筆者狐疑,有免費、充滿心意的志工餐食不要,縣府為何非要動用公帑,進行大規模採購?以公家機關一個便當編列的預算120元計算,一天2.5萬個便當總價就要300萬元。花蓮縣府不斷向中央哭窮、要求救災專款,徐榛蔚縣長更迫不急待地開立募款專戶卻又偷偷關閉,為何寧願阻擋義煮團自發性的救援,非要花公帑採購便當,動用拮据的預算呢?
其次,畫地為牢的「花蓮通行證」更令人憤怒!清淤工作分秒必爭,來自全台各縣市、甚至貼有中央核發通行證的重機具整裝待發,準備投入戰場。然而,只有持「花蓮縣政府通行證」的機具才得以進入,其他外援,包括已到場的高雄重機具,竟一度被拒於門外,或因無證而被迫撤回。
花蓮縣政府彷彿自成一國,不僅傳出不承認中央的調度,更對外援設立了嚴格的「入境許可」,這種行為像極了中國!中國在面對天災人禍時,屢次拒絕國際援助。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當局在黃金救援時間內,以交通不便等理由婉拒了經驗豐富的國際專業搜救隊。這種操作,外界普遍認為是為了維持自身的強國形象,另一方面也擔憂外國隊伍和媒體的深入,會暴露災區真實的慘況以及「豆腐渣工程」等問題。花蓮縣政府擋住中央與外縣市的機具,是否也是出於同樣的心態呢?是怕救災的功勞被分走,還是害怕不受控的眼睛,看見了不該被看見的真相。
最後,當災民仍在斷垣殘壁中等待希望,當來自全台的鏟子超人滿身泥濘、揮汗如雨時,「花蓮王」傅崐萁立委與「花蓮后」徐榛蔚縣長,他們的雨鞋在災區始終一塵不染,身後總有保母車亦步亦趨地隨侍在後。在這一連串匪夷所思的決策背後,花蓮的鄉親需要的是一個真正將人民苦難放在心上的縣市政府,而非屢屢想發災難財,藉此中飽私囊。
作者:秦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