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一名21歲女子,因遭母親長期拘禁、控制飲食,最終在家中死亡的消息震驚社會。根據媒體報導,這位年輕女性在近三年的時間裡,被迫活在不見天日的房間,生活起居完全受制於母親,稍有不從便以拳腳或剝奪餐食懲罰,最終骨瘦如柴、命喪家中。案件曝光後,母親遭羈押禁見,父親則以十萬元交保。
這是令人感到難受的悲劇新聞,這之中我們看見社會安全網,沒辦法接著這21歲的女子。被案件凸顯出台灣在成人保護制度、跨單位協作與社區支持系統上的不足。當一名成年人遭受家暴或長期虐待,社會該如何及早發現並介入?
家庭暴力的多樣面貌
台灣社會對於家庭暴力的普遍想像,仍停留「肢體暴力」層次。然而該案件中所謂的「魔鬼式教育」,其實是一種深層的控制與虐待,包含飲食剝奪、自由限制、以及心理控制,像是以「你需要依賴我」為基調,製造依附與恐懼,使被害人難以反抗。若我們的教育宣導與法律實踐只將「打人」視為家暴,便無法全面保護受害者。
社會局不是唯一的責任者:跨體系支持的缺乏
事後台中市社會局表示,該案並未有身心障礙身分或通報紀錄,因此沒有進入社會福利體系。這反映目前台灣制度上的限制,包含成人保護不足,現行法律對兒少、身心障礙者有強制通報義務,但對「成年人」卻缺乏足夠規範,導致20歲以上、無障礙身分的受害者成為「灰色地帶」。
再者則是在報導中,可以看見明確的責任切割現象,往往將家暴案件視為「社會局」的責任,而忽略教育單位、社區組織、醫療體系等在前端預防與發現的角色。換言之,若要建構完善社會安全網需要的是「跨網絡合作」,而非單一單位的補破網。
被忽略的警訊:學校與社區早已知情
最令人痛心的是,陳女在求學階段,其高中同學早已知曉她的困境,甚至常常提供食物與日用品。學校福利社的阿姨也伸出援手,讓她以勞動換取早餐。這些都顯示「異常早有跡象」。
這些訊號並未被轉化為正式的通報或協助,反而停留在善意。可見教育系統缺乏明確責任,老師、校方若僅止於口頭關心,而沒有法定義務或明確通報流程,學生的苦難便無法進一步被看見。又或者是民眾對家暴定義不足,同學、社區可能知道她被忽視、控制,卻不認為已構成「家庭暴力」,因此沒有啟動協助機制。
長期的心理控制,將喪失反抗能力
或許有人會質疑:「成年人應有自主能力,若她不反抗,是否代表她願意接受?」這正是成人保護制度最容易陷入的盲點。事實上,長期的心理控制與暴力,會讓被害人失去反抗能力,甚至相信「這就是命」。因此,制度不能以「未求救」作為「不需要協助」的藉口。
也有人批評政府:「為何沒發現?」但若僅將責任推給社會局,等於忽略了學校、社區、醫療、媒體等的前期角色。真正的攻防不在於究責單一單位,而在於社會整體是否願意承認「成人也需要被保護」,並建立一套橫向連結的安全網。
除了難過,政府可以如何行動?
臺灣的社會政策制定,經常過於著重「事發之後」罰則與懲處,忽略更關鍵的「事前預防」。這並不是否定加害者應受法律制裁,而是提醒我們如果社會能建構起彼此相互連結支持網絡,或許悲劇根本不必發生。
舉例來說,可以考慮建立更完善的鄰里通報系統。當社區裡長期未見某位住戶,或發現家中封閉、拒絕外人探視時,應立即啟動「社會局關懷訪視」機制。進一步推動社區守望制度,讓里長、志工或社區關懷據點成為最前線的偵測者,透過例行探訪與生活觀察,協助辨識高風險個案。
同時,教育端也需要制度化配套。宣導上應強化大眾對「家庭暴力的多樣形式」認識,讓社會理解飲食剝奪、自由限制、心理控制同樣屬於暴力。進一步,教育單位應建立「校園異常狀態通報指引」,當師生察覺學生長期營養不良、缺乏生活必需品、或明顯受到家庭過度控制時,能有一套正式的轉介與協助機制。
最後,透過跨領域合作——社工、教育、醫療、社區共同連線,才能避免任何異常訊號在體制中被消音,讓保護真正落實在最需要的人身上。
作者:李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