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查建立於信任,當信任不再,誰來審查審查者?
作者 / 費文侯
許多人心中「科學」仿佛有某種不怒自威的權威感,前文《中國經濟數據造假的啟示》提到,台灣與中國有些人很愛標榜「科學」、「理性」、「數據」之類的,以論證他們的觀點。然而,能講清楚什麼是「科學」的人卻相當有限。
研究做出來假如只擺在自己桌上,不會有任何影響力。現代科學重要的一環是發表論文,研究者把自己的結果寫成論文,投稿到學術期刊,再由同儕審查(peer review)通過以後,論文才得以問世。但即使經過層層把關,稍微熟悉當今科學界內情的人也不會把論文照單全收,因為現代「科學生產線」求新求快的趨勢,導致品質欠佳的論文被大量產出,甚至有專門找規則漏洞鑽營的有心人士。
最近英國的學術出版集團BioMed Central撤銷(retraction)旗下眾期刊共43篇論文,理由是這些論文是由有問題的審查者進行同儕審查,其中41篇論文來自中國,多個研究單位牽涉其中。涉案的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師楊建敏表示,他付了第三方機構兩萬多人民幣,但論文整個修改過程中,與雜誌編輯都沒有聯繫,一切都委託第三方執行,他抱怨「本來手術就忙得要死,哪裏還有時間去搞科研呢?」,「可是如果不發表文章,又無法順利評職稱升級。」
目前發現有些協助論文投稿的「第三方機構(third party agency)」,涉入引介偽造的審查者,不過不確定是機構單方面行為,或是論文作者也參與其中,但不管哪種,對仰賴誠實與自律的科學研究界都是很糟的狀況。科學研究多半建立在前人的基礎,有問題的論文發表若是沒被發現,它將被其他不知情的論文參考與引用,影響後續一系列的研究。
對中國社會風氣略有概念者,見到這次造假事件大概不會感到太意外,然而這回台灣實在沒資格取笑中國,畢竟在偽造審查者這個領域,台灣的陳震遠與陳震武可稱國際權威,在造假方面充滿幽默感與惡趣味,一次就被撤銷60篇論文,超英趕美,創下世界記錄。
蔣偉寧的學生除了偽造一堆分身創造了「同儕審查圈(peer review ring)」,以及恥力無極限,大量自我引用的「citation ring(引用圈)」,被華盛頓郵報報導此次事件順便提到以外,2012年的論文《On dynamic access control in web 2.0 and cloud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hub: technologies》中3位作者,有一位叫作「Chun-Hung Lin」,單位竟然是「Harb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rbin, Republic of China」,這實在太幽默了,有誰聽過中華民國哈爾濱省哈爾濱科技大學!
如今科學界審查者造假成風,令人想起古羅馬詩人Juvenal的作品諷刺集(Satires)名句,英文翻譯「Who watches the watchmen?」,意思是執法者負責執法,但誰又能監督執法者忠於任務?BioMed Central另一位編輯的文章即用這梗下了標題:「Who reviews the reviewers?」
各式各樣的造假手法,對傳統上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科學界是相當嚴重的問題,我們從這些事件至少該學到,任何研究與數據都有造假的可能,發表到國際的研究尚且如此,不用公開原始資料的國內報告問題只會更多。
台灣有些人在爭論公共議題,例如核四時,認為拿數據、講資料才是理性,其他人只要質疑就是反科學。但先不論到底資料適不適用,有沒有被過度解讀,許多我們看到的數據其實被別有目的的操弄過,很多帳面上的數字,並不能真實反映內情。大家在大部分領域都是外行,必需相信專業人士的審查,但審查永遠建立在信任上,當信任不再,誰來審查審查者?
華盛頓郵報新聞《Major publisher retracts 43 scientific papers amid wider fake peer-review scandal》
明報新聞《英出版商撤造假論文 九成半屬中國學者》
陳震遠被撤銷的論文《On dynamic access control in web 2.0 and cloud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hub: technolo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