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前總統川普強勢重返政治舞台,其「美國優先」路線捲土重來,不僅撼動全球經貿秩序,也衝擊各國內政版圖。過去幾年已多次印證,在海外政壇,愈是敢於公開反對川普的人,愈容易在選戰中脫穎而出。加拿大自由黨就是最鮮明的例子,在一度被看衰、民調落後的局勢下,前央行總裁卡尼接棒領軍,採取對川普強硬的立場,最終奇蹟翻盤,成功延續執政。這股「抗川效應」正在全球擴散,也為各國執政黨敲響警鐘。
台灣的處境,更加微妙。早在川普執政期間,民進黨政府即大動作承諾協助美國重建半導體供應鏈,促成台積電赴亞利桑那州設廠,投入上百億美元資金,堪稱「友台外交」的高峰。然而,儘管展現誠意,川普政府依舊對台灣商品祭出高額關稅,半導體、鋼鐵等產業皆受波及,令人質疑:「即便挺美,真能換來實質善意與對等對待嗎?」

這樣的經驗對民進黨政府提出深刻警訊:過度押注單一大國,並不保證經濟與政治安全。台灣未來四年的外交與內政勢必面臨更嚴峻挑戰。如果新一輪關稅戰或科技管制重啟,勢必衝擊台灣的出口動能與產業競爭力,也將放大內部對親美政策的檢討聲音。
對執政的民進黨而言,最大風險不僅是經濟面受損,更在於政治信任的流失。民眾可能質疑:長期對美釋出善意,卻換來對等的壓力與代價,政府的外交判斷是否出現誤差?尤其在當前兩岸局勢敏感、國內民生壓力升高的情況下,任何對美妥協都可能被在野陣營放大操作,進一步侵蝕執政穩定。
國際上,許多執政黨也面臨類似困境。一旦在與美國談判中表現過於軟弱,極易引發民意反彈;反之,過於對抗則可能損害經貿合作與安全承諾。這種「執政即受限」的結構,給了在野黨操作空間,只需釋放疑美或抗美訊號,便可快速吸引選票支持。
然而,單靠對抗川普並非萬靈丹。成功逆轉選情的加拿大自由黨不只打反美牌,也提出具體產業重建計畫與社會福利政策,將民粹情緒轉化為實質改革動能。對台灣來說,若要在川普浪潮下維持政局穩定與民意支持,關鍵在於三個層面:一是強化自身談判籌碼,避免陷入「唯美是從」的被動局面;二是提升產業自主性,減少對外依賴;三是誠實向民眾交代風險與現實,強化透明溝通與政策可預測性。
川普的回歸讓全球政壇重新洗牌。對台灣這類小而開放、又高度依賴美國支持的國家而言,外交策略必須更靈活、更有韌性。未來,民進黨政府若無法在維繫對美合作與維護國內信任之間取得平衡,勢必為2026地方選舉甚至2028總統大選埋下變數。
作者:林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