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韓國之間存在瑜亮情節,彼此產業、文化與歷史方面相當,故常被台灣人作為競爭的對象。曾經作為在亞洲金融海嘯後快速崛起的韓國,在不久前據媒體報導,國際貨幣基金(IMF)4月22日公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調降南韓的中長期經濟成長預估,甚至預測南韓2026年的人均GDP將首度被台灣超越,而且將持續低於台灣,在客觀環境不變下,這可能成為長期且穩定的趨勢。
再從韓籍啦啦隊女成員赴台發展人數趨高,所謂「用腳投票」,資本及人才會自動選擇提供更加優越的公共服務地區,這是自由經濟市場的普遍現象。意味著縱使引人驕傲的韓國娛樂市場,可能面臨劇烈競爭或整體經濟下行,影響至文創產業。當然,其中有我國政府對職棒改革,強調企業與職棒娛樂整合,可從去年贏得國際賽事可知。除了以上現象,韓國何以從領土、人口兩倍於台灣,且擁有美軍直接保護,擁有一個穩定發展的安全環境,甚至經濟體制採舉國發展模式下,仍被國際組織預判可能衰退?背後原因可能來自韓國無論政府、企業或普通人民,多半希望在中美競爭激烈化之中,依然保持左右逢源,無論是技術、市場甚至敏感的戰略地帶。

然而,在強國間壁壘分明、不容一絲游移空間,如何均衡兩強盡收漁利,恐怕不是一件易事。近期,韓國政治又逢劇變,總統大位將面臨改選,有力在野黨魁認為台海衝突時,韓國不需要介入,甚至可以支持中國換得利益;祖國革新黨主席甚至要求駐韓美軍不得介入台海衝突等荒謬言論,暫不論其觀點是否符合客觀理性,無疑地,這是一紙站隊中國的投名狀,至少保持韓國在東西陣營中都能牟利,而非基於生存的靈活應變。眾所皆知,駐韓美軍規模甚大,也被納入美軍核保護傘裡,歷任政權輪替無論是合法選舉或武裝政變皆須美國在韓機構支持。故不如台灣時刻面臨強敵環視,況北朝鮮國力自保有餘、入侵不能,所以韓國中美通押的政策,目的希望國內大型企業及國力發展續行。
故其非急於生存目的而反覆政策,展現「國防親美、經濟親中」之兩手路線,中美當權者豈能不知。現在更進一步加深與大陸連結,豈不重蹈數年來產業被內捲的經驗。據聞,連韓國企業也分作中美兩邊合作,韓國首屈一指的財團三星已然選擇與中國企業合作,然而在材料、晶片及化學等人才,卻被頻繁挖角,似乎好了傷疤忘了疼。韓國財閥林立,以三星為最,韓媒之前不得不承認韓國人均GDP破三萬美元,係仰賴半導體帶動的經濟效益,如今雖然川普關稅政策反覆,惟長期中美科技及經濟壁壘是長期趨勢,三星此時擴大與中資在高科技上合作,是否連來韓國其他領域,值得深思。縱使在關稅威脅下,也許部分製造業回流,至多遷移美洲他國,一旦政策調整,世界分工模式依舊,屆時韓國能永保左右逢源的彈性嗎?
最後,總結近幾年韓國經貿衰退,蓋因舉國體制無法勝過資源更加集中的中國,技術也被吸收、市場也被作為韁繩牢牢套在韓國項上,連帶韓國娛樂產業也被打壓。作為自由經濟的韓國,如因一時狂人當道即放棄盟邦,如與日台等國合作,在經濟市場上將被宰制,連帶政治上也不能自主,韓美屆時就真的離道岐路。
作者 / 風林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