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川普當選並回任美國總統後,如希臘神話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般,不僅在各國政經等各界要員頭上懸而不落、態勢更持續升高的「美國川普政府正在研擬對各國貿易關稅新制」傳聞,終於在台灣時間3日清晨成為現實,川普政府預計在美東時間4月9日正式生效,以「對等關稅」為名的全球性關稅計畫,可以說除了遭美國重度制裁、嚴重到無法有效開展對美貿易的流氓國家以外,呈現幾乎「人人有『獎』」的狀態,尤其是在與美國貿易關係中,長期從美國一側賺取大量出口利得、維持國際貿易經常帳黑字的國家,在這次的對等關稅新制中,幾乎都難以倖免於美國大幅調昇對等關稅的命運,台灣也因此難以置身事外,除了半導體及藥品等少數領域暫緩實行以外,其他出口商品預期將會被美國課以32%的對等關稅。
依筆者管見,川普總統與其政府,會在總統就職還不滿3個月的此時,推出對多數人來說宛如震撼彈的關稅計畫,可能存在以下目的:
—配合聯邦準備理事會調降基準利率,帶動資金供給增加、貸款成本降低,以及法制與土地、能源及用水等配套條件的整備,吸引在外的美國資金及廠商、甚至是他國資金,前往美國開設實體工廠,以減少關稅風險、同時促進美國本國的製造業復甦,並連帶增進美國本國的就業,使過去依賴汽車、鋼鐵等重工業,但現在卻被冠以「鐵鏽帶」之名的各州,重新擦亮其金字招牌、逆轉原先製造業空心化的趨勢。
—對於長期透過出口貿易賺取美國外匯的外貿導向國家,用看似嚇人的高關稅壁壘,將這些國家盡速逼上與美國之間的貿易談判桌,以重新談判出美國與各該國家之間,對美國而言更為公平開放的貿易機制;並且不能排除「這次的關稅新制,極有可能只是川普總統為首的美國政府,重整世界經貿秩序與美國對外貿易關係的起點」的可能性。
—加速對中國經濟的重重經濟包圍,在習近平為首的中國當局,受自身大國崛起敘事等意識形態等因素影響,無法拉下臉在經貿上徹底對美投降,但在深陷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全方位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卻也沒有多少銀彈與其他資源,能夠正面對抗美國的此際,美國除了繼續加強對中國的技術等各方面管制以外,最重要的當務之急之一,就是要進一步壓縮中資以其他國家為跳板,以試圖降低川普政府對中國關稅衝擊力的空間,於是才有越南遭重課46%、柬埔寨被課49%,孟加拉也遭課37%對等關稅的事情發生,針對在這些國家設廠、藉以試圖迴避美國對中國整體至少54%起跳、平均並已突破70%水準的超高關稅,但本質上依然是中資的紡織、科技等產業,貫徹堅持打擊的意志。
不過,觀諸這幾個月以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朝野,應對美國這柄關稅之劍可能帶來的衝擊,卻也不無各自的問題:
—民進黨政府方面,某些具有黨內特定派系推薦、或者人脈等背景的高級官員,在受到國際上親附美國民主黨等左翼政黨,遍布政、商及學界等領域的勢力,向該特定派系所有意無意傳遞的「川普總統第2任只有4年,不需要太高估其政策在未來的延續性」之類資訊的影響後,對美國可能的關稅措施,並不像是有事先對於「美國政府在美台貿易中的不滿之點」有所掌握,並制定妥善對策,以降低美方此般不滿、與台灣因此所可能受到的連帶衝擊的樣子。
—而在野側的作法更糟,藍營在其立院黨團傅大總召為首的少數人帶領下,挾藍白合作過半的席次優勢,將該黨朱大主席的「親美、和中、友日」口號形骸化,無視於美國政界與週邊智庫的示警,堅持要在立院推動多部有利於中國弱化台灣防衛能力的法案、並針對今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特別是國防等攸關台灣安全的領域下手,削弱中華民國國軍的作業維持及應處中國侵擾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藍白2黨良心發現,透過適當增加年度通常國防預算,與通過特別預算,採購重點裝備及彈械等等的方式,適當降低台灣對美貿易順差,到川普政府可以接受的程度,也就更為緣木求魚了;更別提對等關稅措施推出後,藍營立委或更加肆無忌憚地煽動疑美論,或無視於美國聯邦財長貝森特,在新制公佈後的「各國若採取對美報復性措施,將會遭致更嚴重後果」的提醒,要求政府對美國強硬起來,其心機之如何歹毒與醜惡了。
筆者認為,這次的對等關稅,對台灣而言,未嘗不是一次巨大的轉機,賴清德總統為首的民進黨政府,至少應該著力於以下方面:
—在意識形態上,不僅不能受到藍白在野勢力、以及中國在台的學術及媒體等領域代理人的煽動,真的誤入升高與美國之間局勢的歧途,更要徹底揚棄對川普政府,包含智識、學理及事理等各方面在內的輕視心態,正視讓川普重返白宮的美國社會面等深層因素,以「川普政府此般路線將會延續相當時期,直到重新提振美國工業力、戰時自持能力及民生等各方面的目標達成為止」為預設,去規劃對美國的措施;同時也不宜以「我們明明沒有做錯什麼,為什麼要遭受如此對待」的心態,去處理對美談判的問題,而是應該掌握美國政府何以對美台貿易關係有所不滿,針對問題對症下藥。
—徹底檢討包含關稅及非關稅在內的諸般貿易壁壘,對美國等國所存在的貿易條件不公平狀態。例如,關稅部份,為了保護所謂的本國汽車產業發展,對包含美國在內的進口車輛,林林總總至少課以至少6成以上的高額稅金,結果所謂的本國汽車產業,在這70幾年的時間中,卻也沒有什麼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遑論具有自身真正的競爭力,這樣的保護機制是不是還有必要維持下去,就非常值得商榷;而衛服部及農業部等部會,是否有透過行政手段,對美國農產品及食品,製造關稅外的貿易障礙,也有一併處理並解決的必要。
以上的這些事情,可以在台灣消費者及有心且有能的各方面業者、與美商及美國聯邦政府之間「多贏」的大義名分下,去全面加速地推動;同時並將會有「打破過去華據體制下,存在於各相關行業領域的黨國利益結構」的附帶效益。
—整理、甚至盡可能促進台灣與中國之間進一步降低貿易紐帶,例如如何讓現在還在中國設廠投資的台商,能夠加速從中國撤出;翻修投資管制法制與措施,杜絕中國及其港澳資金、貨物、半成品等方面,以台灣為跳板、在外觀上去中國化的「洗產地」等舉措;並協助美國在各個產業之中,打造沒有中國影響及中國因素的供應鍊。
—盤點並整理出能夠加大向美國採購的貿易清單領域,特別是石油及天然氣等能源,黃豆、大豆、小麥,以及馬鈴薯、肉品等美國農產品,在美國設廠生產的汽車,以及對於台灣抵抗中國侵略,至關重要的國防安保領域,所需要的各種武器載台、彈械、零組件及配套服務等,加大向美國採購的數量及比例,以適當降低台灣對美貿易順差。
在壓力臨頭的情況下,要如何在短時間內,就以上的各個方面,妥善整理相關資訊、擬定方案,並盡速與美國聯邦貿易代表署等權責機關單位,開始就如何降低台灣所受對等關稅,展開必要的談判,爭取改善自身體質所需的時間,對賴政府而言將相當緊迫,筆者強烈誠摯希望,賴政府能夠化危機為轉機,就此一舉解決美台貿易之間所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並追求美台雙邊多方的共贏。
作者:吳哲文
Related

川普就任美國總統第一任期時,於2017年至2021年任內,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貿易、投資和科技領域。例如:貿易領域上加徵關稅,川普政府對價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10%至50%的關稅,旨在縮小美中貿易逆差,並迫使中國改變其貿易行為。此外,川普還使出出口受阻策略:高關稅導致中國對美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下降,部分出口商面臨訂單減少或取消的情況,對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產業造成壓力。 川普打中國七傷拳另一個特徵乃「投資領域」。換言之,就是限制中國投資,川普政府加強對中國在美投資的審查,特別是在科技和基礎設施領域,限制中國企業的投資活動,影響了中國資本的海外佈局。尤甚,美國政府對中國當局採取技術封鎖,美國對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實施出口管制,限制其獲取美國技術和產品,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造成挑戰。最後,川普一系列的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一路打下來,導致中國經濟成長與就業面臨停滯。例如:經濟增長放緩,貿易戰導致中國出口增速下滑,影響製造業生產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產生下行壓力;就業壓力大增,出口減少可能導致相關行業的就業機會減少,增加社會就業壓力。 美國也特別重視經濟戰、金融戰、科技戰等長期影響,首先:調整供應鏈部分跨國企業為避開關稅,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對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構成挑戰;再者,中國被怕內需擴大,面對外部壓力,中國加強內需市場建設,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減少對出口的依賴。由此可知,我們時常看到川普、拜登兩外老爺爺選戰時動動輒劍拔弩張,但拜登總統確實是延續川普路線並再做調整,特別在川普的基礎上,除了徵收更高的關稅之外,也對華貿易施加了更多限制(貿易戰升級),像是限制向中國出售美國技術、試圖與中國產品競爭的美國製造商提供聯邦補貼(例如《晶片與科學法》)、對中半導體的封鎖等。 川普第一任期就想把外包給中國的大量工廠工作帶回美國不同,拜登尋求一些新興高科技產業的產量和就業機會,像是電動車等。而且他也更傾向將國際盟友聯合起來,像是「友岸外包」。至於北京當局究竟要如何因應美方的挑戰呢?中國的鷹派積極主張制裁美國。例如:近年宣布制裁12家美國軍工企業,包括禁止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凍結在大陸資產等。除了為了報復對台灣軍售,也為了反擊美國的經濟脅迫。北京當局的鴿派並被認同鷹派的作法,鴿派主張回歸WTO框架與避免激進民族主義,即便2023年WTO裁定中美報復性關稅都違規,但約束力很薄弱,但未來WTO的效用可能會可以牽制美國在國際社會的獨斷專行。 川普在選前大喊2.0,意即「對全部進口商品統一徵收10-20%關稅,中國商品60%」,其目的:保護美國國內製造業,避免來自低價進口商品的競爭。但也有可能產生負面影響:首先,美國國內商品價格可能上升(像在跟消費者徵稅);其次,中國或其他國家也可採取反制措施。試想:在經濟上中國將持續受到美方的限制,需要尋求其他其他的貿易夥伴以消化過剩的產能或是更依靠國內的經濟循環,競爭也不只在單純的經濟層面,「國家安全」會更被重視,甚至願意犧牲一定經濟利益來降低國安風險,例如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科技產品與技術留在本國或盟國 重新檢視美國與中國在「價值」的競爭,在經濟上中國將持續受到美方的限制,需要尋求其他其他的貿易夥伴以消化過剩的產能或是更依靠國內的經濟循環,如果中國能夠不那麼依賴美國,在貿易談判就會有更多的籌碼競爭也不只在單純的經濟層面,「國家安全」會更被重視,甚至願意犧牲一定經濟利益來降低國安風險,例如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科技產品與技術留在本國或盟國。既然中國與美國等民主國家在核心價值上有明顯的對立,可能在根本上就很難避免衝突。 作者:林士清
In "2025"

近日,全球眾所矚目的川普關稅2.0的課徵名單,在數日前美國解放日當日為川普公佈,台灣羅列前端課徵國,預估將被課徵32%關稅,此可謂不輕的額度。此消息發布不久,全球股市皆呈現大跌反應。國人聞訊後,多半呈現恐慌或憤怒狀態,連總統及行政院長皆出聲來穩定民心。 本以為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可換得關稅豁免或降低,顯然國人預期心理比不上美國優先主義。毫不意外,台灣近五年經濟成長來自對美貿易逆差,川普畢竟作為「美國人的總統」必然以美國利益最大化考量。然而,從貿易角度及1929全球大蕭條經驗來看,川普報復性關稅將使全球貿易陷入全球皆輸局面。無意外地,短期美國物價將會上升、貿易壁壘增加,雖然使美國財政暫時舒緩卻是飲鴆止渴。 此次關稅名單,加拿大及墨西哥不如預期被課與高額度,似有意維持北美貿易區獨立,如同回到上世紀一般,至少現階段呈現「經濟版的美國孤立」。面對歷史教訓,川普及其幕僚團隊不可能毫無認知,應了解貿易戰帶來的苦果。然在反全球化、右翼民粹興起時代,貿易顯然與國家安全及民族主義混同,必不能以純粹理性看待川普主義,故筆者對於川普「不對等關稅」政策有以下看法。 首先,美對台「特殊」關稅額度計算公式必包含近年來的貿易赤字,惟半導體及醫藥類被豁免,適用較低稅率,其他如農產品及電器、電纜業的衝擊將是政府首要面對。再來,是東亞三國的中日韓皆被課重稅,甚至東南亞皆難以倖免。以上國家不是對美貿易大量獲利就是新興製造大國,目的不外乎用簡單粗暴方式迫使製造業回美洲或增加貿易談判,必然引來該國家們的報復。 然,川普最可能的考量,是將全球勢力重新劃分,依照與美國利益、地位親疏遠近作標準,顯見在關稅額度以亞洲最重、歐洲次之、北美最輕。畢竟美國面臨財政嚴重赤字,急需降低政府支出,必然不能延續全球主義及扮演世界警察角色。如此,是否重演二戰悲劇猶在未定之數。二戰前,新興經濟強國如德國、日本受經濟蕭條影響皆走上對外擴張,投射當前局勢,中國以傲人經濟成長作為統治正當性,縱使近年科技及軍事走強,一旦無對應市場來傾銷商品、維持經濟發展,僅依靠其境內低迷內需,是否走向極端之路,台灣必然首當其衝。 唯一值得關注的是,川普關稅名單將台灣視作國家、又對半導體類豁免是一談判上的轉圜餘地。在全球化難以完全割捨下,川普可能採取「有限孤立政策」,修正數十年來美國分散全球的政、軍、貿易投入。此外,將台灣列為國家別,並非疏失而是凸顯台美經濟緊密與對中交涉的「無成本籌碼」,為今年中可能登場的川習會預留伏筆。換言之,美國難以完全抽身東亞,東亞作為21世紀全球經濟前進的火車頭,美國不能輕放該地利益,採取弱化東亞國家來彌補美國經濟全球化所失。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摻雜國族主義的潮流已成不可逆局勢,國人不能一味責難美國、台積電或執政當局,政府應作緊急措施來扶助受衝擊的企業,以及加強對半導體及醫療生技相關產業技術提升等。正如蔡總統近日引「李登輝精神」來呼籲國人應在此關鍵時刻共赴變局方是。 作者 /劍藏鋒
In "2025"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將於明日(4月9日)生效,美國將對台灣課徵高達32%的關稅,對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來說,必然會造成衝擊,行政院表示「出口產業工業和農漁業等都受影響,包括電子資訊、鋼鐵、金屬、機械、汽車與零組件、建材、家電;農業部分則是蝴蝶蘭、毛豆、茶葉,以及吳郭魚、鬼頭刀、鱸魚等。」 川普對等關稅這樣的課徵不分產業別、部門別的無差別一套稅率課徵事實上打亂了貿易理論的基本模型赫克歇爾-奧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的最佳配置,不同國家在生產不同產品(勞力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用課徵關稅的作法等於扭曲了各國生產各產品的比較優勢。此外,對等關稅也違反李嘉圖-維納爾模型(Ricardo–Viner model),不同部門、不同產品應適用不同稅率。 川普對等關稅的數學公式計算是以他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 ÷ 他國出口至美國的總額 × 1/2,這麼簡化的公式沒考慮到的變數除了筆者上面所說的沒考慮到產業別的不同,也沒考慮到各國的實際關稅稅率,川普僅針對對美國擁有大量貿易順差的國家,而非基於那些國家對美國徵收的關稅,以雙邊商品貿易逆差為依據的公式加徵關稅根本是既太過簡化又不合邏輯,明顯地這種荒謬的計算方式一定會對依賴美國的供應鏈國家的企業造成不必要的嚴重衝擊且對這些企業的利潤率將會有不必要的重大影響。 本來如果美國要作為國際霸權,就要鞏固美元的國際地位,強勢美元有利於鞏固美國的國際霸權,要讓美元強勢流通那麼經常帳赤字本來就是必須的,對各國維持貿易逆差是讓各國貨幣可以釘住美元的方法,經濟學家認為貿易逆差和維持經常帳赤字是讓一國貨幣成為主導國際通貨的必要條件,但川普卻用民族主義的思維而非自由主義的思維,導致他認為這是長期下來其他國家出口商品或勞務到美國賺走美國人的錢,用這種民族主義思維的結果將導致貿易戰爭、貨幣戰爭,而非自由主義思維所追求的總體的最大效益。 關稅一定會造成經濟學上所謂的「無謂損失」(dead weight loss),我們尚不知道川普這波對各國亂課關稅將會蒸發掉多少的無謂損失,但我們可以預期的是隨著關稅上升,導致出口困難,供給過剩,商品價值降低,利潤降低,工資下降,消費疲軟,最後導致經濟大蕭條。改善方法可能還是得靠凱因斯模型,由政府介入,增加總體支出,刺激總體需求,產生貨幣乘數效應,才得以恢復景氣了。 作者: 朱翊銘
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