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發生接受委託安置托育服務的保母,疑似虐待小孩送命事件,由於主責社工疑似沒落實訪視、造假服務紀錄而被移送法辦,引起民眾關注。
台灣社福界為防止類似事件,對此擬定一些補救方式。以我在社福界的工作經驗觀察,提出一些回應:

一、如何有效提升訪視效能:
台灣官方的衛福部考慮提高社工訪視頻率、增加突襲訪視,但部分社工認為現有第一線直接服務社工人力有限,會增加工作負擔,造成勞動條件變差而留不住人才。
我認為服務區域劃分不合理也是問題,衛福部曾調查台灣社工的離職原因,就包括負責區域幅員遼闊,身為大眾運輸迷的我從觀察及訪談發現,部分社福單位負責的服務區域大,且沒充分考量交通路網配置,造成社工浪費大量時間在通勤路途,影響訪視效能。
既然有資訊科技高手在遵守保護服務對象隱私前提,協助社福單位統計服務案件地理分布,以利安排適合的辦公室地點、負責服務區域,減少不必要的通勤時間,值得善用。
另外訪視要注意什麼、如何寫服務紀錄,以真實呈現訪視發現的情形,安排適合的後續服務安排也很重要,訪視才有效益。
對此可製作指引,整理第一線直接服務社工的訪視經驗,以提問引導訓練思考心法,搭配督導及相關科系教授帶領實作演練,讓新手社工及相關科系學生理解,並運用在多變的實務狀況。也建議控管閱覽指引內容的權限,防不懷好意的有心人破解,增加訪視難度。
二、優化督導制度:
有社工前輩好奇當事主責社工的直屬督導在出事前,有沒有看出問題並採取預防行動?
這讓我想起,曾有社工督導上網發文提到,剛成為新手督導時由於沒人教,只好依個人經驗自行摸索;也有在官方社福單位工作的社工提到,主管常羞辱下屬;也曾有民眾發動連署,建議官方建立制度淘汰不適任的社工督導。
既然台灣很多社福單位的規模不大,培訓新手社工督導的量能有限,雖社工專業團體對此辦培訓課程,但受限時間、地點、名額,新手社工督導不一定能順利參與,對此可鼓勵現任或曾任的社工督導,經營自媒體或文創作品分享實務知識經驗,突破時空限制協助新手社工督導快速上手。
同時期待社福界對不當領導行為或不適任督導,建立明確的處置原則,確保社福體系運作順利。
三、生小孩該不該用核准制:
有社工前輩認為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小孩的原生家庭教養功能不良,才會進行安置而出事,建議強制想生小孩的民眾接受審查,評估家庭功能沒問題才准生,從根本預防解決以減少社福體系負擔。
我曾認同這種概念,甚至有意發動連署請官方修改家庭教育、優生保健法,但運用社工專業的社會政策及社會立法知識模擬測試後,認為還是先改善家庭教育制度,讓民眾方便取得教養知識,並適當引導、提供家庭功能支持。
因生小孩如採用核准制,要如何訂審核標準?標準要多嚴格?負責審核的人力跟素質,能不能承受大批民眾提出申請?對民眾的生育權影響多大?都是很嚴肅的議題。
四、普及社福知識不能等:
檢察官懷疑,當事的社福單位在出事後修改服務紀錄是造假,反映民眾不太了解社福體系運作而出現疑慮,因有社工專業團體提到,有時因重大案件、面對媒體報導而修改服務紀錄,是為準確呈現其中服務過程,並進行後續檢討。
既然台灣社工界經營自媒體分享專業知識的風氣,不像其他專業那麼積極,我從其他社工前輩回應得知,原因除平常工作太忙,也擔心不小心違反相關專業倫理及法規、被其他同事及主管發現或舉報,對未來職涯有不良影響。
對此可邀媒體及文創界,協助有興趣的社福專業人員經營自媒體;社福界內部也可訂定具體指引,在遵守相關專業及法規前提,鼓勵社福專業人員用自媒體,以簡單好懂方式普及社福專業知識及實務經驗,有助民眾了解社福體系運作原則及限制,進而增加民眾對社福工作的理解及支持。
作者:張居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