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川普的對等關稅案,賴總統迅速召開國安會議,特別是針對台美貿易長期順差的課題,美國希望能解決逆差與半導體製造高度集中在台灣,我國暫時以增加對美採購回應。然而,近期市場不安情緒瀰漫,特別是台積電董事會首度赴美開會,但外界注意到其實是在和白宮談判,到底如何拯救英特爾竟成台灣難題。台灣要肩負美國責任,這是罕為聽聞,但台灣如今該要如何面對,特別是半導體已占我國GDP約16%,若有風吹草動幾乎已是國安危機。
持平來說,美國當前的半導體製造衰退,其實是美國技術暫時落後,但台灣能在1奈米及以下更先進的哀米製程,能領先多久,其實都是未知。台積電其實是在7奈米製程,於2018年首度領先市場開發成功,並在後續三奈米等製程良率領先全球,才逐步獲得世界肯定矚目。迄今不過7年時間,以此論斷台灣搶走晶片製造,甚至要求台灣提供技術移轉,都不合理。換言之,此刻應該回到的重點是,台灣如何增加對美投資?而不應該是台積電如何與英特爾合作。

其實,在《張忠謀自傳下冊》就曾經提到,張忠謀早在台積電創立時,就希望英特爾能夠入股投資,但英特爾不感興趣,最後才有飛利浦公司入股近四成,並提供專利智財保護。不過,張忠謀也曾多次說過,英特爾對台積電也確實有恩,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一個來自亞洲台灣的半導體代工公司,要能躍上國際舞台,還是要有大客戶支持。所以台積電第一張大單,確實是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Andy Grove)親自來台,並確認台積技術能夠克服問題後才給予訂單。如今,川普政府希望重振英特爾的晶片製造,並要求台積電給予協助,不妨從幾個面向,包含人才、企業文化、訂單方向等入手。
以人才來說,英特爾在前任CEO基辛格(Pat Gelsinger)被董事會要求退休後,目前確實群龍無首。台積電剛退休的董事長劉德音,才被市場傳聞有可能接任CEO,其實若美國真希望台積加強合作,應該讓劉德音接掌英特爾,才有利後續兩邊組織文化的對接。特別是企業文化的部分,英特爾過去以福利導向為重,但英特爾為追求高利潤,幾乎最繁瑣的製造都外包,由三星或台積處理。但其實曾帶領過英特爾走過危機的葛洛夫曾言:「放棄製造業,等於切斷科技發展的重要歷練。」英特爾現在的問題,在於定位不明,且長期失去製造人才,這部分台積電能協助的有限,但為重振英特爾,應該找回製造業的精神,而這又和接下來的訂單有關。
若台積電真要在美國要求下協助英特爾,應該與其談合作,在訂單部分,將英特爾擅長的領域,委由美國本土製造,不惜提高成本。但晶圓代工部分,英特爾若真已經無法製造,不該繼續虧損,應該直接委由台積美國廠生產,並交由台灣技術為製造基礎,才不會讓兩邊為互相防堵技術外流而互相傷害。至於台灣能協助的,應該是加強台美半導體聯盟,讓英特爾擅長的製造部份擴大,包含AI或伺服器等傳統強項,與台積電分工進行,並導入台灣眾多的半導體供應鏈合作,不要因為相互競爭而讓中國有機可乘,甚至成熟製程領域,台積電也能加強與英特爾強攻市場,不該只是停留在兩家公司是否合併的問題上。
一家公司能決定台灣的產業前景,這也是台灣過去百年未聞的事件,但若處理不好,恐影響台海兩岸的形勢,美國對台灣過去無條件支持也可能撤銷,當然是國安危機。因此,必須由國安團隊拿出決心,合則兩利,台積與英特爾兩大半導體公司相互合作,對台美兩國必然有巨大助益,美中科技戰才不會出現令人遺憾的結果。
作者: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