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少子化危機。2024年出生人數跌破14萬,創下歷史新低,死亡人數卻突破20萬大關。這種「生不如死」的人口負成長趨勢,正在動搖社會根基。政府必須採取更積極、更具革命性的措施,才能扭轉這場危機。
現行的生育補助政策效果有限,因為問題的癥結不在於經濟誘因不足,而在於整體社會環境對育兒家庭不友善。年輕人不願生育,是因為他們看不到希望:高房價吞噬了可支配所得,工時過長壓縮了家庭時間,職場文化歧視育兒員工,教育環境令人憂心。這些結構性問題不解決,再多的補助也難以奏效。
政府應該推動一場全面的「育兒友善社會革命」。首先,必須建立「居住正義」,將社會住宅比例提高至20%,並優先提供給育兒家庭。其次,立法保障彈性工時與遠距工作,讓父母能夠兼顧工作與育兒。再者,應該大幅擴增公共托育服務,並延長育嬰假年限,期間由政府補助80%薪資。

教育體系的改革同樣迫切。應該將幼兒園納入義務教育。同時,要建立「社區支持系統」,整合托育、課輔、才藝課程等資源,讓育兒不再是家庭的孤軍奮戰。這場革命需要全民參與。企業應該將「育兒友善」納入ESG指標,政府可以提供稅賦優惠鼓勵企業設立托育設施。媒體應該改變對育兒的負面刻板印象,營造正向的生育文化。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少子化不是遙遠的統計數字,而是關乎你我未來的生存危機。
政府必須展現更大的決心與魄力。由行政院長直接領導,整合各部會資源。同時設立「未來世代委員會」,讓年輕人的聲音能夠直接影響政策制定。預算編列應該打破傳統思維,將少子化對策視為國家安全議題,投入必要資源。
這場革命不會立竿見影,但現在不做,未來將付出更大代價。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成功的價值觀,建立一個真正支持生育、尊重家庭的社會。唯有如此,才能讓年輕人重拾生育信心,為台灣的未來注入新希望。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每個公民的使命。讓我們攜手打造一個願意生、養得起的台灣,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林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