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關注台灣在全球晶片市場的影響力,擬對台積電等半導體業徵收關稅,若關稅戰如實上路,台灣經濟將受到重大衝擊,令人憂心的是,即使大棒即將降臨,但台灣各界仍有很多聲音傾向淡化這種傷害影響,這種「鴕鳥心態」恐怕不利於台灣重新振作。
面對川普的關稅戰,台灣有一派聲音認為此舉無損於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的龍頭地位,且還能將成本轉嫁於下游的電子產品,造成的連鎖反應反倒對美國造成更多衝擊,但當這種說法在台灣輿論界成為主流以後,反倒是令人汗顏,恐怕低估了川普大打關稅戰的決心。
首先,台灣輿論界過於低估川普,媒體界傾向將他塑造為一個說大話的狂人政客,且對於產業知識相當無知,若螢幕前的讀者抱有這種想法,恐怕與實情相差甚遠;事實上川普是極為理性的政治人物,關稅戰對於美國經濟的衝擊他大都理解,且一定程度能接受政策的後座力,他是一名78歲的老人,最在意的不是權位,而是未來能否青史留名,所謂的「經濟學」、「數字」、「科學」等概念,是無助於抵擋他的信念。
對川普而言,讓美國賺更多錢、讓更多人就業實現美國夢是首要目標,他深知關稅就是實現目標最好的手段,無論是競爭對手中國,或是對美國有重大貿易逆差的盟國都是他看上的目標,而台灣正是全球前20大貿易逆差國之一,絕對難逃貿易制裁。
相較於關稅,我更擔憂的是,台灣輿論界認為美國打貿易戰只會「克關稅」,完全低估美國想要產業回流、扭轉貿易逆差的決心,事實上貿易制裁的手段多樣,比如官司、貿易禁運、進出口管制、規費等途徑,若還是天真認為「只要克關稅就好」,台積電恐成為下一個中興、華為,屆時就不是克關稅了,還包括禁運EUV、原物料、貿易制裁相關企業等殺手鐧,此時已經不是影響企業獲利問題,而是生死存亡問題。
川普要的東西很簡單,他要先進製程留在美國,也要大賺台灣的錢,只要沒達成以上要件,他就會認為台灣是「吸血蟲」,由於產業結構的關係,台灣短時間恐難改變這項結構,因此台灣政府與相關企業必須拋開不切實際的幻想,否則將面臨難以想像的後果。
未來台灣政府與相關企業必須作兩手準備,除了與美方和川普友人建立溝通管道,表達願意支持美國的決心以外,也要提前為潛在貿易制裁做好準備,提升台灣企業的韌性,即使面對真正的貿易制裁,仍能挺過難關。
作者/Os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