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紐約時報》刊載了皮凱提 (Thomas Piketty)與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對話。皮凱提是法國經濟學家,桑德爾是美國哲學家,兩位都是國際知名的學者,而且都有來過臺灣。
兩位學者都很憂心目前歐美的右翼崛起與川普現象,並且重新思考左翼在未來應該要關心什麼問題。對話一開始就聊到移民與疆界(borders)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歐美所面臨的難題。
法國哲學家巴禮巴(Étienne Balibar)主張的「疆界民主化」,相當程度上也是要回應這個問題。巴禮巴是當代「解構哲學」的重要學者,他非常關注「公民∕文明性政治」(politique de la civilité)。
回到皮凱提與桑德爾的對話,身分為哲學家的桑德爾相當看重政治情感(political sentiments)、愛國主義、社群(community)與歸屬感的問題,他認為左翼讓右翼壟斷了這些論述,這牽涉到目前備受關注的「政治認同/身分」的問題。不管要把桑德爾視為「社群主義」還是「共和主義」,上述的幾個概念向來是他關心的。
身為經濟學家的皮凱提則認為,問題的根源不在移民問題,不管是美國的川普還是法國的瑪琳·勒朋(法國右翼政黨的政治人物),他們獲得很多人的支持,主要是因為全球化、資本流動的貿易導致很多基層人民失去工作與收入變差,而左翼沒有解決經濟與工作的問題。
從這裡就可以看到哲學家與經濟學家思考問題的不同。皮凱提提到一個現象,很值得注意。在法國,住在小城市的人民一直感到被侮辱(stigmatized),他們因為擁有汽車、獨立住宅而被批評,甚至被法國精英認為應該要為氣候變遷與碳排負起責任。
桑德爾則認為,認同問題(identity issues)與經濟問題(economic issues)不應該過於分開來看,認同問題比移民與疆界問題來得更為廣泛,他指出,皮凱提關心人們遭到侮辱的問題就牽涉到「認同」的問題。認同問題跟尊嚴(dignity)與承認(recognition)有關,失業或收入不佳的人們,覺得社會上沒有人關心他們,不承認與不關心他們的尊嚴。
在「認同政治」的討論中,「承認」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桑德爾的老師泰勒(Charles Taylor)是加拿大談論「承認」的重要哲學家。另一個談論「承認」的重要哲學家則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巨擘霍耐特(Axel Honneth)。桑德爾主張,要減少經濟不平等,依賴於創造更大的平等條件,這些平等條件包括承認、榮譽、尊嚴和尊重。皮凱提發現桑德爾談論的「認同政治」並不是種族、宗教或膚色意義下的認同或身分,也覺得桑德爾的觀點有道理。
桑德爾提到一個概念很有趣,姑且譯為「公民復興」(civic renewal)。後面的討論,桑德爾也延續The Tyranny of Merit(臺灣譯做《成功的反思》)這本書的主張,談了菁英、文憑等的問題。
最後,皮凱提說:「社會經濟問題和認同衝突緊密相關。」(Socioeconomic issues and identity conflicts are deeply connected)
《紐約時報》的編輯一開場的引言,似乎把這場對話的重點理解為:兩位學者都認為左翼需要開拓一種「認同政治」的形式。這樣的結論,或許比較可以吸引讀者,但筆者覺得,重點應該是皮凱提說的:「社會經濟問題和認同衝突緊密相關。」一旦認知到社會經濟不平等和認同衝突的問題密切相關,才有機會聚焦真正的問題,以為日後提出解方。
未來,兩位學者會出一本書Equality: What It Means and Why It Matters,相信這會是令人期待的著作!
作者:陳康寧